第4页
古城是人类文化的遗产。在中国4000多个城镇中,能呈现出传统历史古城的原来格居和风貌的,平遥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 平遥古城所以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真是经历了一个极为曲折的过程。 1981年初同济大学建筑系接受山西省建设委员会的委托,协助山西榆次市做城市规划工作,这时全国建设高潮正值兴起,四处是沸腾的工地。平遥县也不例外,自有一番「宏伟」的打算,县里的工程师们按照领导者的意图,制定了一份《平遥县城市总体规划》送交山西省建设委员会。省建委建议他们到榆次听取同济大学老师们的意见。当我一看到这份「规划」时,就觉得事情非常不妙。因为在60年代,我为编写《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时,曾到山西考察过,当时见到山西的许多城镇像平遥等,都保持着完整的古城风貌,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到了1981年时,这些古城大都因为建设而遭到很大的破坏,有的根本就将古城拆毁殆尽。而平遥由于前些年城市经济发展缓慢而较少建设,是仅剩下的孤品了。但是这份规划是按当时一般城市的做法,要在古城内纵横开拓几条大马路,城墙上要相应开挖8个大口子,城市中心要将市楼周围的房屋拆掉,做成一个环形的交叉口。如果按这个规划实现,平遥古城将同样被破坏殆尽。我立即赶到平遥一看,古城东部已经按此规划在城墙上扒开了一个口子,正在拓宽马路,拆去了180米长两旁的传统民居房屋。我当时郑重地建议平遥县立即停止这种所谓「建设性的破坏」工作。并和山西省建设委员会商定,由我们来协助平遥县重新规划,并随即由我在7月初挑选了10名能干的研究生和大学生开赴平遥,利用暑期重新编制《平遥县城市总体规划》。在规划中指出平遥古城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给予良好的保护,但为了满足古城内人民生活改善的要求,在不破坏古城格局的前提下,开通了一个单向的环形汽车道,也安排了上、下水道及电缆线的走向等,而重要的是在古城的西面和南面,开辟了一块新区,城市新的发展和建设,全部放在新区,建设的方针是「新旧绝然分开,确保老城,发展新城」。当时平遥县政府对这个规划抱着相当怀疑的态度,这也难怪他们,那时候的人们满脑子都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而我们提出要保护古城,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当。在这种情况下,我在完成现场工作后,就把保护古城的规划方案,连同说明古城完整风貌的资料,直接送到北京,找到了国家建设部和文化部的有关负责人,阐明利害关系,北京几位有影响力的老专家如建设部高级工程师、全国政协城建组长郑孝燮,文化部高级工程师、全国政协文化组长罗哲文都被我所介绍的情况感染了。不久他们陆续到平遥去考察,引起了山西省、平遥县的重视。郑老在我的保护古城规划方案上写的评议意见是:「这个规划起到了『刀下留城』的作用,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出重要贡献」。文化部又拨了专款维修城墙,之后山西省很快批复了这个规划,平遥古城总算保了下来。回头看来,当时不是热心地去管这件事,部里、省里不是认真的支持,平遥古城就会和其他一些城市一样,在铁铲、泥刀下被糟蹋、被拆毁,现在见到的只能是千篇一律的方楼房、宽马路,一派的旧城新貌,留下的只能是回忆和遗憾了。 十几年过去了,古城风姿依旧。但到过平遥的人,无不为其卓绝的古城风貌所倾倒。同时这座古城也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课题——如何把她推向世界,使他发挥出最大、最好的作用。 (作者阮仪三,中国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自第4页
5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