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4
汉娜阿伦特:海德格尔曾经的情人兼学生,1951年出版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中创造了“恶之平庸”这个短语来描述人没有在时代要求你回应的时候基于充分的回应,那么这种展示出的想象力和关注力的缺乏,便与故意去犯罪一样危险。
她说如果我们想对抗这种恶之平庸,必须要答复我的“良心的呼唤”。(类似儒家孟子说的人的恻隐之心)
1933年4月,海德格尔接受了弗莱堡大学校长的职务,甚至亲自发表了振奋人心的亲纳粹演说。而在同年4月14日,他落款了辞去校长职务的信,根据他自己读自述,他并不适应这个国家社会主义哲学家的公开角色。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写到,第一,首先我们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我们终将死去,也就是“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第二,明白我们是历史中的存在者,通过向死和直面自身命数的决心,人会从常人自我中解救出来,并获得真实、本真的自我。
2
现象学:一种全新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以便于看到我们眼前的是什么,去分辨,去描述。
(本质上来讲,它是一种方法,而非一套理论;描述的关键是抛下那些背景类的,选择那些切实感受的;这叫做“搁置”,“扩除外在”或者“悬搁状态”。)
现象学的悬搁判断悬置了关于事物是否为真的问题,逐渐转变成为一种“唯心论”的分支,拒绝承认外部实在性,把一切事物定义为一种个人幻觉。
当描述一杯咖啡时,自己喝一口去体会整个过程是最重要的,而咖啡豆的生长,咖啡的贸易都与现象学家无关。
现象学把我们生活的世界还给了我们。
现象学能让我们从意识形态,政治观念等中解脱出来。
1
存在主义最重要的一句口号:to the things themselves.
存在主义:一种把哲学和日常生活经验联合起来研究哲学的方式。
自由是区分人类与人类之外事物的东西,其余的一切都会被摆布。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你也许受着某种道德规范的指引,或者是周遭发生的事,过往的经历;把他们全部加起来就是你要做出行动的那个“境遇”。无论你当下的处境如何,你仍可以自由地的在心中和行动上决定如何去看待它,在你的选择后,你便成为了你所选择成为的人。
存在主义者关心的是个人,是具体的人类存在。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类存在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存在,其他实体是什么就是什么,但作为人,我在每一刻,都可以选择我想让自己成为的样子,我是自由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