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心理学美学
第四章 心理学美学
一、实验心理学
(一)爱德华.布洛
人对颜色的感受方式分为四类:
(1)客观类:只注意颜色鲜艳、饱和、纯粹,不带感情
(2)生理类:颜色对生理影响,冷、暖、温和、强烈
(3)联想类:看颜色想象到相关事物
(4)性格类:每种颜色针对每种性格
(二)格兰特.亚伦
互补色容易引起快感,互补色可以使神经受到最大的刺激而产生较小的疲倦。
(三)斯特拉顿和瓦伦汀——眼动实验
其一,平滑的线条比凌乱的线条更能节省注意力,因此更令人愉快;
其二,有规律的线条在大脑看来更容易解释,因此比不规则的线条显得更为稳定。
(四)帕弗尔
“补偿性对称”:人们不自觉地会将看似更重的图像(如更饱和的颜色,更大的尺寸)放
得离中心点更远,将看似更轻的图像放得离中心点更近,以求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二、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一)冯.艾伦菲尔斯考夫考(创始人)
1. 整体异于部分之总和(整体先于部分,整体之和不等于部分)
2. 非洛克设想的被动接受,而是能动对整体的结构性的把握
(二)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1.“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中差不多都有心灵在发挥作用,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2.“视觉样式实际上是一个力场”——圆点在偏离和靠近心理平衡点时,在观者者心中引起的紧张感。
(三)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研究》
1.“艺术家之所以能在平面上制造三度空间的错觉,就是利用了大脑的这种想当然的习性。当画面上的一切线索都迫使大脑相信这是一个三度空间时,就会产生“欺骗眼睛”的绘画。”
2.制造是错觉,需要克服常人之眼,而且还在于指出形成是错觉,终究还是依赖常人之眼,或者说观众之眼。
PS:视错是指:观察者在客观因素干扰下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对图形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错误的感觉。
3. 一方面对图画再现中的视错觉现象进行心理分析,另一方面又将它与艺术史研究起合起来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转向是错觉艺术的原因。
四、移情心理学
(一)罗伯特.费肖尔
移情:无情事物的有情化
(二)立普斯
1.建筑与空间建筑的研究中
2.一切的审美体验都产生于这一自我对象化的过程,“审美的快感是对于一种对象的欣赏,这对象就其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或者换个方式说,它是对于自我的欣赏,这个自我就其受到审美的欣赏来说,却不是我自己而是客观的自我”。
(三)朱光潜——外射作用
1.知觉外射为物的属性
2.知觉的外射大半是纯是外射作用,情感的外设大半容易变成移情作用。(我看到花是红的/感时花溅泪)
3.亚里士多德不但注意到移情现象,而且已替他做出了解释,是一种隐喻。朱光潜后来意识到可以从隐喻角度来解释移情现象。
(四)浮龙.李
移情并不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而是一种语言现象。(耸立来说山峰,同时也在面对某个特定的山峰时,对耸立这个概念有所感受。)
(五)维柯
与其说移情作用的结果,不如说是语义在自然历史中生成的结果,我们作为诗歌创作手法而使用的隐喻。在未开化的人类那不过是一种日常的说话方式。(拉丁地区农民表达“让粮食肿胀”)
(六)黑格尔
1. 诗人运用活隐喻,于是为了两种经验之间产生新的连接。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
2. 隐喻式的造词法,用旧的经验贯通新的经验,由远及近,推陈出新是新颖语意新概念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七)沃林格
1. 在移情冲动之外,又提出抽象冲动,为原始艺术,埃及艺术中趋于平面化,几何化的表现方式辩护。
2. 审美享受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
3. 将艺术史概括为两种风格心理模式的交替演变,一种是表现有机生命之欢愉的自然主义受移情冲动左右(文艺复新初期绘画),另一个是表现无机秩序的风格受抽象冲动左右(原始社会、表现主义蒙克《呐喊》)。
4. 受抽象冲动支配的艺术有意抑制对三度空间的表现,其原因在于三度空间会重新转变为时间中的混沌。
石上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艺术的定义与再定义
第二章 艺术的定义与再定义 2.1 美术与工艺的分离 1.“美的艺术”——现代艺术的提出 2.希腊...
-
第三章美的分析
第三章 美的分析 3.1 美感与审美情感 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和审美反应中的高级感受,无利害关系...
-
第四章 心理学美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