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页
【千年瑰宝镇国寺】 镇国寺在距平遥古城东北25里的郝洞村北。整座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总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此寺初建于五代时期的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原名 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为镇国寺。寺庙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禅堂斋舍在寺院两侧。从西边进入寺区,风景极好,花木葱郁,大片的绿草地中铺有行人小路,往南就可 见到一座屋顶上用孔雀蓝琉璃铺成的菱形图案山门。这座山门不但是进入寺内的通道,而且还是高大雄伟的天王殿。此殿创建于元代,经历过几次修葺,还保持着元代建筑的风格。天王殿东面是钟楼,西面是鼓楼。进入殿内,因「文革」期间的破坏,已参谒不到殿中央的关公塑像了,两侧只剩下佛国代表「风调雨顺」,象征「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护法神将——四大天王:东为手持琵琶,温文尔雅、眉宇不凡的持国天王;南为手拿宝剑、一脸杀气的增长天王;西为手握着一条蛇、赤心报佛国的多闻天王;北为手执一伞、胸有成竹的广目天王。这四尊塑像,一般的寺院都有,且为清代重塑的作品,所以不必细看。 进入寺的前院,东面是二郎殿,西边是土地殿,再往前走,东西两面均是狭长的碑亭,存有碑碣二十多通。浏览过碑亭的碑碣,往前走,忽见东面有座三灵侯殿,对面还有座财福神殿。这使我们很奇怪:怎么什么神都能安放在这里?等看了殿内的三灵侯、财福神并返回碑亭细看有关碑文才知,在元代和明代,镇国寺曾利用寺前空地,筑起了进寺山门及天门殿的左右两侧的钟鼓楼,后又建了三佛楼和东西厢房、观音殿和地藏殿。在清代,镇国寺也曾经历三次大的改扩建:一次是在清雍正、乾隆年间(1735~1736年),重修了东西两廊;一次是在嘉庆元年(1796年),于山门外新建了唱戏用的「舞榭」,但这座「舞榭」已在「文革」期间被毁。难怪我们一进入寺区,觉得场地这么空旷,原来又是「文革」破坏造成的空白!也是在嘉庆年间的这次修建工程中,在佛阁两边建了经堂,在东西廊之北新建了六间厢房;第三次是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万佛大殿新建了左右两亭,并利用此寺的空地新建了十三间禅房。还有次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把原先不在这座寺庙的三灵侯庙和财福神庙从外面迁移到寺内的碑亭北面。据说,三灵侯是指西周时的唐宏、葛雍、周斌三人。他们是厉王(名姬胡,公元前?~前828年)在位时的谏官。如,当厉王不准平民进入山林川泽谋生,将社会财富和资源进行垄断,并用强制手段不准国人议论他所推行的这种「专利」政策时,大臣召公劝阻说:「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像堵住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公元前841年,西周都城四郊的平民果然在某一天发动了暴动,将他赶出都城。历史上称这一历史事件为「国人暴动」,把这一年称为「共和元年」。从此,中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的年代可以查考。不管是正史还是传说,反正有三位敢说真话、并对周王朝有功的公侯被封为「三真君」而且立了庙。是什么原因,又从什么地方把三灵侯从寺外迁到镇国寺内的,已然不得而知。财福神庙的原委则比较清楚:这座庙原先是建在郝村村口的路旁,村民们认为他们没有发财致富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财福神」有些冷落,只有把财福神迁入它该住的镇国寺内,才是对它的尊敬,才能凭借神灵,发福生财,于是这座小庙就迁入到了寺里。 引自第64页 看完这两座充满了传奇与神话的庙堂,我们就慕名来到有千年瑰宝之称的万佛殿。先抬头望月般地寻找梁架上那款「维大汉天会七年建造」的题记,其心情就如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到五台山佛光寺想要找出它建造年代的题记那般。维大汉天会七年,不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而且还是五代战乱时的遗构,从那时保存至今真是难得。据说,五代时期的建筑,全国仅存屈指可数的几座,而镇国寺中的这座万佛寺就是其中之一。虽经历次维修,但是,它仍完整地保持了唐代建筑风格。单凭这一点,来一趟镇国寺也值得。万佛殿并不大,面宽、进深各三间,四周是砖墙。但它檐屋顶设计却很高大,如,檐是5米多长,檐出墙近3米,举高3~4米,总高近9米。全殿用柱子12根,每根高3米多,斗栱总高近2米。三开间的殿宇使用如此庞大的斗拱,在我们所看的古代建筑中是颇为稀见的。尽管殿内不大,但由于该殿呈正方形,屋顶显得很庞大,出檐又深又远,给人一种「表里不一」的宽大壮观、气势飞扬的视觉效果。据专家讲,这种效果的取得,最主要的还是它的斗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斗栱的设计建造,使得万佛殿的整个形体,达到了建筑艺术美感的特殊效果,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家在建筑科学方面的非凡技能。镇国寺能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与此有很大关系。大处如此,细微末节也是如此。我们在殿外墙根意外发现,匠师们为了包裹在墙体内的12根支柱保持长久的坚固性,竟专门修建了竖井状的空心墙体,甚至连通风口的镂空砖雕的造型都不一样。这使我们很有心得:大作、杰作,都是由这一点一滴的细部做起的。 万佛殿内的彩塑也为我国彩塑艺术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它共有11尊,都是五代北汉天会年间建此殿的原创作品。所有彩塑均以宽大的佛坛上的释迦佛为中心。这尊释迦塑像形体高大,安逸慈祥,和颜悦色。旁立身着僧衣、苦修一世、历尽艰辛的阿难和聪颖的迦叶两名弟子;再为衣冠紧扣、面额丰满,显得非常文雅娴静和高贵的两位胁侍菩萨,不但体型健美,肌肉丰满,而且发髻高束,罗纱紧贴身躯;再就是体态丰满、袒露着胸脐的二位供养菩萨。想想一千多年前的少女就有如此大胆的身体暴露,真为我们现在一些追星族的界面不宽而有些不解。菩萨像前的那两位天王,头上还戴着盔甲,颇有唐代武士将官的风采。两尊供养童子,一看便知是农家少女,一位正在专心祈求着什么,一位则四处张望,像是有所寻找。它们没有固定的雕塑程式,也没有模特的刻意摆布,是古代雕塑艺术家为我们留下的唐代社会写实手法的生动佳作。 引自第67页 穿过一座由砖砌成的圆周形披檐垂花的门洞,就到了镇国寺的后院。这个后院较前院为大,东有观音殿,西有地藏殿,主要建筑三佛阁居中,左右两面都是经堂,玉皇阁则被安排到了西边那所经堂的下方。「三佛」是指「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阁,自然是两层楼的构建。阁内三尊主要的彩塑是中间的「法身佛」,左侧的「报身佛」,右侧的「应身佛」,余下还有四尊供养菩萨。这七尊彩塑着色不浓,线条简练,比例适度,应是明代的风格和作品。在三佛殿的两面山墙上绘有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连环画。其他庙院也有同类题材的作品,但三佛阁内这幅大型连环画与之明显的区别是:不但有人物,而且有山水,有花鸟鱼虫,景物美得移情,人物绘得传神,真是不凡的构思,大胆的创作,是同时代一幅美不胜收的宗教题材的艺术佳作。三佛阁现存五代、元、明、清各时期建筑44间,彩塑51尊,壁画100余幅,且都保存完好,尤其是所保存下来的这些明代彩画,设色构图比较自由,简繁适中,技法细腻,丰满婉转,以青绿为主,间以少许朱红,花心贴金,非常秀丽清新,是明代彩画发展到炉火纯青阶段的一个具体呈现。观赏其间,不禁为我国明代这些无名无姓的艺术家而深感敬佩。 镇国寺除了上述这些传世精品之外,还有它的另外两件镇寺之宝:一是半截碑,一是龙槐。半截碑存放在东碑亭里,高84厘米,宽58厘米,厚36厘米,上下左右均残缺,所以叫做半截碑。碑以行书所刻,现存19行,共476字。此碑是从镇国寺附近捡回的,因内容与镇国寺无关,所以在嘉庆年间重修此寺后,为纪念重修竣工,拟立碑时,本想把这块半截碑当成碑座使用来着,但因其碑上的书法太好了,人们不忍把它毁掉,于是就另寻了一块碑座而立。过了半个多世纪,也就是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这块半截碑才由一个名叫田耕蓝的人写了《半截碑记》,嵌入碑亭墙上,此碑得以幸存至今。半截碑的文献价值,直到近年来才引起一些专家学者们的重视。经有关专家考证,此碑为北汉主刘崇之孙刘继钦的墓志铭碑,有三点重要的历史价值:一、补充了历史资料的不足,即刘继钦的官职、生平事迹等显露端倪;二、解决了历史研究上的分歧,即继钦与继元的年辈之误,继钦实为弟;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传世唐、宋碑刻不少,但五代北汉碑刻,在我国所存建筑中,惟有镇国寺这一通。想起考古史上的奇迹许多都是得益于这种意外的发现,我们不得不对镇国寺的这块半截碑刮目相看。 一般来说,有庙必有古树,这本不稀罕,但镇国寺的这棵龙槐倒真是令人称奇:高不及一丈,无头无尾,树身上的裂缝竖着往下走,枝杆扭曲在一起,与南方园林中的盆景差不多,惟一的不同就是这棵龙槐自然生长扭曲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南方那些盆景却是人们故意把它扭曲成痛苦状的。由于这棵龙槐树皮像虬龙,貌似张牙舞爪、腾云驾雾之状,中国人又爱比赋,所以给它起了个形似的名字——龙槐。如今,保护自然、爱护自然蔚然成风,在镇国寺能看到这样一棵千年古槐,谁的心中也会充满浓浓的绿意。 引自第69页
8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