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页
绩溪县瀛洲大坑口村,是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古老村落,该村的龙川河穿村而过,故自古也称龙川。东晋散骑常侍兼中领军胡焱镇守歙州时,咸康三年(337),胡焱游历绩溪县华阳镇至此,见地势「东耸龙峰,西峙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登源河)蜿蜒而来,羡其山水清丽,便卜龙川之口荆林里聚族而居」(《龙川胡氏宗谱》)。此后,龙川就成为胡姓聚族而居的一个村落。自东晋至清的近1600年里,几乎「代有才人出」,到了明季,进入鼎盛时期,出过胡富、胡宗宪两位尚书等朝廷名臣显宦。龙川村中原有12座石质牌坊,现仅存一座,这就是矗立在龙川河南岸的「奕世尚书坊」。这是一座高10米,宽9米,进深3米的巨型花岗岩构架牌楼。额坊、平板、檐口、斗拱、丁头拱、挂落、鏊鱼、脊兽等构件采用茶园石雕琢而成,柱下两向由八块高2.3米,阔0.8米的抱鼓石撑护。主、次楼及边楼斗拱出跳,主楼上下,鸱吻紧抱正脊,歇山式,中座仙人,四角飞翼。「恩荣」版四周雕有双龙戏珠纹饰,显得高雅富贵。主楼花板上镌有「奕世尚书」四字楷书。大额枋镂有鲲鹏展翅,中额枋仙鹤翱翔,小额枋为双狮滚球与双龙衔球。花板上刻有楷体「成化戊戌科进士户部尚书胡富,嘉靖戊戌科进士兵部尚书胡宗宪」,下花板刻楷书「钦差提督军务兼巡抚苏松等处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方濂、周如斗,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五荞,钦差提督学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遵、周斯盛,钦差巡按浙江等处监察御史袁淳、伍令,徽州府知府周滋孝,绩溪县知县林应雷、胡叔才。皇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二十六日吉旦立」。次楼结构同主楼,左右分刻「大司徒」、「大司马」。北向恩荣匾下花板刻「奕世宫保」;上花板刻有「太子少保胡富、太子太保胡宗宪」;下花板刻内容同南向;大额枋镂有双龙戏珠,中小额枋刻有山水人物、亭台楼阁图案。次楼左右分别刻「青宫少保」、「青宫太保」。两边间大小额枋有雄狮、麒麟、天鹅等精美雕刻。 引自 九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龙川胡氏家族胡富、胡宗宪,一为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一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土,并都担任过尚书一职,相隔恰好一个甲子(60年),故为旌表二位胡姓尚书的功名牌坊,被称为「奕世尚书坊」。就在建造牌坊的当年,胡宗宪因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劾宗宪为「严党」(严嵩)而入狱。明世宗皇帝知道后,对群臣说道:「宗宪非严党,朕拔用八九年,人无言者,自累献祥瑞,为群邪所嫉。」这才获释。胡宗宪以读书进仕,先被授任山东益都县令,在此任上,他屡决悬案,平反冤狱,获有朝廷嘉奖,连晋三级。在杭州知府任上,他主持修整西湖、扩建岳坟。嘉靖三十二年,歙县人汪直、徐海、陈东等据五岛作乱,煽引倭寇搔扰东南沿海。嘉靖三十四年,宗宪任浙江巡按御史,施为总督,总制7省军务抗倭灭寇,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为幕僚,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制定了「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策略,转战江浙,每役擐甲胄,指授方略。嘉靖三十六年,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倭寇之内应。又数年,弭平倭患。胡宗宪以平倭弭乱获得殊荣,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正是因为胡宗宪功高位重,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嫉妒。于是,就有了故乡里由恩准,建起这座高大精美的功名牌坊,而被旌表人却因为群邪所妒而身陷囹圄的人间悲喜剧。嘉靖四十二年,也就是胡宗宪被囚又释的次年,御史汪汝正以宗宪付严嵩之子世蕃手书中「有自拟圣旨罪劾胡」,胡宗宪再次被囚。这一次,就没有上次的幸运了,史载对于胡宗宪的被囚「世宗怜之」,但「久未定其罪」。胡宗宪在狱中愤然上书,发出了「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无限慨叹。两年后,52岁的胡宗宪在悲愤交加之中瘐死狱中。隆庆六年(1572),胡宗宪所谓「严党」之案才得以平反昭雪,「并录平倭功勋」。万历十七年(1589),由胡宗宪孙胡灯奏准,御赐葬故里之天马山,谥号「襄懋」。 坊牌旌表的另一位是胡富。他是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土,授南京大理寺评事,掌管案件,平反众多冤狱。明弘治初任福建佥事,清理福宁滞狱积案,释放200余人。当地有「滩头水」民谣,就是颂扬胡富决案英明的。在山东巡海任上,又疏辟冤狱重辟者6人,又捕治以督造王府怙势扰民者。任广东副使时靖安四会地方。在泷水垦荒田2000余顷,招瑶、僮族人耕种。平海南,擒获首领富南。朝廷赐白豸衣,升湖南按察使。后调任陕西右布政使。明正德初,任顺天府尹,当时,朝中有宦官刘瑾擅权,胡富独不为折节,果敢执法,不畏权贵,改任南京大理寺卿后,反对刘瑾受贿支持豪势夺取民田,开释误谪戍边平民22人。任南京户部侍郎时,遭刘瑾勒令致仕。刘瑾受诛后,起任原职,不久,擢南京户部尚书,疏通京都粮食渠道,整顿粮仓,积6年之经验,上疏陈述弊政十余条,却为权贵所阻。因此,感慨自责「居大位而不能举职,是误国也」。七次上告老退休疏,回归故里。居乡清正,多盛德事,卒年77岁,嘉靖初赠太子少保,谥号「康惠」。 引自 九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从上述正史记载中,我们可知胡富是位为官清正廉明,关心民疾的正直官吏。故乡一带至今仍流传着不少关于胡富的故事。现录下载于县志的“ 「尚书胡富建『官桥』」的故事,说胡富七次上疏告退获准后,回到龙川,朝廷中有谗臣反诬他是贪赃隐归。一御史受朝廷委派,到龙川暗访,到达该村水口处时,见缺桥可渡,只好涉水而过。其时,胡富正布衣草履地率领村民在对岸勘测河道,拟架一木桥。经过一番明察暗访,御史方知,胡富虽为朝廷命官数十载,而今归隐后却家境清贫,然而他却又屡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资修桥补路,福泽桑梓。朝廷获知胡富居乡清正,乐行善事后,不但命令地方官追资为龙川登河上架设木桥,而且还降旨为胡富在家乡立坊旌表。当地百姓称这座由胡富首倡,得到官府资助的木桥称为「官桥」,该桥成为胡富清正廉洁的象征物。 龙川历史上曾有14座牌坊,为古徽州村落拥有牌坊最多的。其中功名坊9座,科举坊1座,神道坊2座,百岁坊、节孝坊各1座。现存的仅有这座「奕世尚书坊」。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位知名的建筑学家来此考察时,赞叹道:「罕见,罕见,其浮雕技艺之高、之美,是建筑中的瑰宝,也应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据村人介绍,「文革」期间,造反派认为这座牌坊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准备组织人力摧毁推倒,由于受到胡氏族人的责难,以及怕推倒时巨大的石质物件砸坏了门楼前的大石桥,这才作罢,只是将其作为反面教材的实物保留下来作批判用。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在听到这段历史后,笑言道:「这是愚昧反倒救了这件艺术品。」 引自 九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1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