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宋元山水意境 “有我之境”
元画和宋画有极大不同。最重要的差异应是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蒙古族进据中原和江南,严重破坏生产力,大量汉族地主知识分子蒙受巨大冤屈和压迫。一部人主动或被动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将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随着宋赵王朝的覆灭,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由宋代的宫廷画院,落到元代的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即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源头应从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激励强调的是主观的心绪,同时,对笔墨的强调,则是中国绘画艺术史有一次创造性的发展。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本身。它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
“曹衣出水”,北齐时期,来自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地区曹国的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褶的画法之一。与“吴带当风”相对,用细笔紧束。似衣批薄纱,如刚从水中捞出之感,故名。
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器和金文小篆一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正是这时,书法与绘画密切结合起来。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任何逼真的摄影都不能代替绘画,它是自然界所不具有,而是经人类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
★画上题诗,援诗入画★
从元画大兴的另一中国画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互相补充和结合。唐人提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与外国同,上篇范宽),宋人开始了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占据了很大的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东坡新传》说“宋以前绘画,没有题诗画上的风尚,有则始自文同(胸有成竹)。文同不但自己题诗,还常常留下空白,嘱求画者道‘勿使他人书字,须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据宋代邓椿《画继》中记载,第一个将诗引入画的,是宋徽宗赵佶ji2。
http://artists.nen.com.cn/network/artists/wenyidongtai/2022/10/17/436553211160040708.shtml
元•倪瓒ni2zan4六君子图轴与此同时,水墨画从此压倒青山绿水,居于画坛统治地位。“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gao1。”
元四家:倪瓒、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吴镇。
这种“有我之境”发展到明清,便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的巨大洪流。在倪云林等人那里,形似基本还存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仍是忠实再现。到明清的石涛,朱耷以至扬州八怪,形似便进一步被抛弃了。
宋代绘画强调的是“师造化”、“理”、“法”和“传神”,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元代强调的则是“法心源”、“趣”、“兴”、“写意”。
绿尾巴的芦花鸡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九章 宋元山水意境 “无我之境”
明清不论,宋元山水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期)、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 北宋山水以李成、关仝...
-
第九章 宋元山水意境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度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这种迁移变异的行程,...
-
第九章 宋元山水意境 “有我之境”
-
第十章 明清文艺思潮 市民文艺
从北宋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当时汴京(河南开封)的繁盛。商人地主、市民阶...
-
第十章 明清文艺思潮 浪漫洪流&红楼梦
李贽是明代中叶浪漫主义思潮的中心人物,他提倡讲真心话,反对一切虚伪、矫饰、主张言私言利...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