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1.人口不是历史的单一决定性因素,市场、资本、技术、制度、国家体制和社会结构等经济因素必须和人口压力这一基本国情联系一起予以理解。
2.中国农业面临历史性的发展契机,其源自三大趋势的交汇:人口生育率的显著下降及其导致的新增劳动力的递减;城镇化以及大规模的非农就业;食品消费和全国农业结构的转型。
3.中国的农业革命不是传统的英格兰模式(种植和畜牧的结合,相对优越的土地/人口比例允许借用畜力来节省劳动力由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不是东亚模式(现代科学选种和化肥效益之超越人口增长,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动力来自食品消费变化所导致的农业结构转型,是源自非农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上升的变化。
4.中国和印度同样面临着沉重的人口压力,但中国没有像印度那样快速分化为少数的农场主和大多数的无产农业工人,是因为均分土地的承包制度和此制度下的小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合作组织。
5.中国的现代社会形态:“非正规经济”规模庞大并仍在扩展;“中间阶层”占大多数。
中国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庞大的小资产阶级(自雇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与小商小贩),他们不同于资本家,他们是自雇者,凭自己的劳动生活,他们不同于无产者,他们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在市场上出卖凭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生产的小商品,不是出卖劳动力的工人。
从政治角度考虑,这个阶层是中间阶层,既不完全认同于资本和资本家,也不完全认同于工人。中国新的专业人员或白领阶层和他们有一定的共同点,他们主要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吃饭,政治上有一定的独立性,不一定认同于靠资本挣钱的资本家,也不一定认同于出卖劳动力的工人。
6.“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内卷的经济”意味着对现代节约劳动的农业资本化与农业规模效益的抵制和随之而来的低劳动生产率的维持,以及由此造成的农村低收入,还有类似的家庭农场的手工业生产对“原始工业”和现代工业中节约劳动的资本化的抵制。
发展:附带劳动生产率(每工作日报酬)上升的变化
增长:没有发展的总产量上升
7.长江三角洲家庭农场的家庭工业与英国“原始工业化”之间的区别:英国的原始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可以替代耕作的就业机会,逐渐成为一个城镇革命,促成了新型城市化。长江三角洲的农村手工费实际上从未成为耕作之外的替代性选择,而始终是作为耕作的补充的“副业”活动,对于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农户而言,一个人靠耕作和手工业两条拐杖支撑着谋生,种地与手工业提供给农户的不是可以替代而是互补的生存资源,依然主要是农村的现象。
8.半工半耕制度的逻辑:人多地少的过密型农业使得务农人口因收入不足和“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就业”,而被迫外出打工,而外出打临时工的风险又反过来迫使人们依赖家里的小规模口粮地作为保险。这样就使过密型小规模、低报酬的农业制度和恶性的临时工制度紧紧卷在一起。
9.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较高或较低的劳动积极性只能影响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时间,对其产量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10.华北和长江三角洲的家庭农场和经营式农场的逻辑P141、142
11.中国农业整合小家庭农场生产以及之后的加工和销售方面的纵向一体化中,合作组织发展空间广阔。
12.中国农业的现实和将来主要在小规模的资本-劳动双密集型农场。
12.舒尔茨:分析的出发点是对市场机制的信念,认为它必定会把生产要素的使用推向最高效率的均衡。因此他特别强调在市场化的传统农业中,不可能存在劳动力的过剩,因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一个稀缺资源,在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下,不可能会出现低效率的过剩现象。他拟造了“零价值”劳动力稻草人,认为世界上不会有为零报酬而投入劳动的农民,因此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劳动力过剩。
13.中国不能利用像英美农业那样的大农场规模效益,不能只靠农业本身克服人多低少的困境,要依赖强大的非农经济发展来吸收较高比例的农村过剩劳动力,借此缓解人口压力,由此方才可能借助于技术和资本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3.主流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着眼于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的事实,从“无限的人口供应”出发借此区分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现代部门随着发展会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过剩劳动力,直至不再过剩而达到一个转折点(刘易斯转折点),此后进入新古典经济学勾画的劳动力稀缺状态,工资随之快速上升,因此,经济发展是一个减少过剩劳动力而达到整合现代劳动市场的过程。
刘易斯的分析和一般的古典经济学分析有一定的不同。比如,1979年和他同时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舒尔茨则力争:即便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劳动力同样是一种稀缺资源,同样通过市场机制而达到最佳配置。因此,并无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舒尔茨坚持把剩余劳动力理解为“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劳动力。19)另一个不同是舒尔茨(正确地)把农业视作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部门,没有像刘易斯那样把它简单等同于停滞在糊口水平的部门(Schultz1964;亦见黄宗智2008a)。但两人对市场经济运作以及由其推动的资本主义发展的信赖则是完全一致的。 引自 8. 中国被忽视的非正规经济:现实与理论 现实是由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其实大部分没有进入现代部门,而进入了传统与现代部门之间,即“非正规经济”,不符合二元经济模式假设的传统与现代两部门对立和由此及彼的简单转型。
三个部门理论:经济发展是从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再到服务业为主的线性演变。
“橄榄型”社会结构:美国社会正向一个以“新中产阶级”为大多数的社会转变,尤其显著的是在20世纪上半世纪大规模扩展的“白领”阶层。
14.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层不等于白领中产阶级,从收入和消费水平看,他们仍属于社会下层和中下层。
15.国家抉择的作用和责任
16.官员审核制度
17.经济发展和社会危机
18.中央政府在改革中表达和实践的背离P218
19.利用社会改革推进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保障的安全感→刺激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20.从管制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
21.美国新保守主义下的新古典经济学
22.实践的经济史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