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自我
“压力”的源头都是我把别人的想法胡乱堆在自己身上(应该相亲、应该事业有成、应该会来事……)。还有就是,我特别喜欢故意瞧不起自己、打压自己。 引自 1. 为什么我总是搞砸自己的人生? “想”是懒惰的自由,“思考”却必须带上复杂难言的现实生活,以及对真实自我的理解 引自 1. 为什么我总是搞砸自己的人生? 大多数痛苦都可以概括成两句话: “我不希望自己这样,但确实我就是这样的。” “我希望像别人一样,但我又做不到那样。” 引自 1. 为什么我总是搞砸自己的人生? 但当我开始学设计,老是想到要熬夜要加班要听甲方的话改方案改二十遍等可能性,想到我很可能成不了影响别人的那个人。我无法忍受枯燥单调,无法坚持,每次都是开始学习了一段时间又放下。 这跟我自己状态太像了 引自 3.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有一件事我很佩服你:三十多年一直处在失去的状态里,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没有失去,那就是对现状的“不甘心”。你放不下“不甘心”。 引自 5. 一直在失去,一直不甘心 在未来的七天里,能不能请你每天拿出一个小时,在这一小时里暂时放下不甘心的感觉,去体会一下,假如这一刻的生活是你这一个小时能过上的最好的生活,你知足了,不奢望再有别的,你打算怎么利用这一个小时,让自己过好一点? 引自 5. 一直在失去,一直不甘心 没有答案,那就去找,但问题没有错。不要放弃问题本身。 引自 5. 一直在失去,一直不甘心 给自己设计一个“自律窗”,在真实的生活中留出一个用来展示自律的窗口 引自 7. 自律为什么这么难? 自律本身并不是目标,只是用来实现目标的手段。 引自 7. 自律为什么这么难? 自律很好,但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单单追求自律的状态,那就是买了一个名叫“自律”的盒子,却丢掉里面的珍珠。 引自 7. 自律为什么这么难? 提问者指出的问题,不包含具体的“事”,更多是一种情绪性的结论,比如“我没有未来”。结论看上去很重,但其实很飘忽,因为没有事实的根基。 引自 8. 实际的困惑 具体的问题解决起来是很辛苦的,需要动脑筋,需要投入,需要耐性,而且也可能解决不掉。这时有一种防御机制,就是不再关心具体问题,只把焦点放到内心,不去考虑“怎么办”,而变成“我应当悟出怎样的人生哲学”。这确实更容易带来满足感,同时,具体困惑也还是没有解决。 引自 8. 实际的困惑 关于自我,想是想不明白的,解决办法往往需要行动。 很多人靠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越想越难受。这种时候就要少想,多做。一旦开始做事,就启动了“向上螺旋”。 第一步,就是无论如何先做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事——哪怕看起来是没有意义的小事 人在纠结的时候,头脑里总在自我否定,想法一会儿一变:想做的事,事到临头又觉得做不到;想放弃,又不甘心。怎样都不满意。 一个有效的应对办法,就是把所有的念头拿“出来”,变成两个或多个角色的对话。 一个人可能想佛系,又觉得佛系不好,放不下自己的雄心壮志,那么与其花时间纠结“哪种人生观更好”,倒不如两种都要:一半时间充分努力,另一半时间充分躺平。 索性让他设定,担心的事确定会发生。发生之后,再问一句:“然后怎么样?”(这句话真神奇) 焦虑的时候,反而可以多想一想“最坏的结果”。越具体,越实际,越有助于摆脱焦虑。 如果行动的意义在于自我探索,就无所谓“失败”。 引自 改变的工具箱
78人阅读
今小慢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引言
在心理咨询界,有一条近乎行业共识的准则,那就是不要在咨询中提供建议。 每个咨询师都了解成...
-
CHAPTER 1 ∣自我
-
CHAPTER 2 ∣原生家庭
拖延的理由有很多种,最让人心疼的一种,大概就是“我必须完全做好一件事,才敢向人交代”。...
-
CHAPTER 3 ∣工作与理想
职场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其现实性,它不太给幻想提供庇护的空间。 你的回报取决于提供了多少被人...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