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1、从马克思到韦伯
现代性:把现代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上与传统社会区分开来的特点。
市场经济:
1.博兰尼:为“卖”而“买”。现代社会是市场关系无限扩充以至于占领所有领域的社会,故他亦将现代社会称为市场社会。(《巨变:当代政治、经济的起源》)
2.哈耶克:现代市场经济是人类可以不断扩展的自发合作秩序。(《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
3.布罗代尔:把现代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的经济关联起来,从全球市场形成特别是远程贸易的兴起来追溯现代社会起源。(《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
4.马克思:劳动力作为商品;生产力超增长&全球化。
1&3:扩大了的马克思典范(反对马克思主义,或表面上不同意经济决定论)
以上都只给出了现象的描述,不能回答超增长本质。
在传统社会,除了天灾、疾病等自然因素造成生产力停滞外,经济不能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应用缺乏价值动力和道德上的终极正当性,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和社会制度及主流价值系统发生冲突,不得不停顿下来。现代社会完成了价值系统的转化,科技的无限运用以及市场机制无限扩张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正当性和制度保障。 引自 一 从马克思到韦伯 2、现代性的两大要素: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
社会契约论:工具理性+个人权利
韦伯:现代化是工具理性的扩张。
工具理性:终极关怀(如对上帝的信仰)与理性(ratio)表现出二元分裂的状态。分为个人行动的工具理性化和群体组织的官僚化、科层化。
*区分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把科学作为道德和信仰的基础,是一元论。西方近现代思想的主流则一直是二元论。
个人权利:个人的自主性为正当。
由于每个人追求的价值可能不同,都具有正当性,所以现代社会主张价值多元。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必须区别价值与事实,社会秩序由超越个人价值的形式法规来维持,即实行法制(rule of law)和用法统治(rule by law)。
为什么个人追求利润是正当的?为什么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为什么市场经济是合理的?中国人通常都用它能促使生产力的进步为理由。但社会制度正当性论证是一种道德论证,而道德论证中应然不能用实然来证明。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在道德上的正当性, 只能从个人权利导出。 引自 二 现代性的两大要素: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 3、现代性的第三要素:立足于个人的民族认同
现代政治哲学语境下的民族:nation
中国通俗语境下的民族:ethnic
中国人有individual观念和个人权利的观念是在1900年以后,故中国民族主义的出现,大约也在1903年前后。
法国大革命&西方工业革命:双元革命
霍布斯邦提出欧洲的双元革命,证明了现代社会结构的建立和生产力超增长的内在联系。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波导致基督教世界向民族国家转化,现代市场经济推广到整个欧洲,并在国际法之下把全世界都包含进来。故现代化一定是全球化。
4、系统论的综合: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
民族内部:价值动力(工具理性)+道德正当性(个人权利)+观念与社会系统(民族认同)的耦合
民族外部:民族主义+全球贸易+国际法
双层结构互动
两者之间:社会(societas),与共同体(universitas)或有机体不同
阿伦特:现代社会出现与社会领域的形成同步。社会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可以不断扩展、生产力出现超增长的前提。
哈贝马斯: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出现
7、现代社会第二个层面的建立: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从轴心时代起四种个人寻找终极价值的超越路径:
1、希伯来宗教:依靠外在神秘力量,皈依达到救赎
2、印度宗教:依靠自己的力量,离开此世达到解脱
3、希腊文明:依靠外部力量追求此世的价值目标,以正确、正义(right)为生命意义。如求知。
4、中国文明:依靠人自身追求此世的正确或正当性。即求善。在第四章所说的双层系统中,在更高层次向善意志的控制下,习俗转化为道德,成为不依赖众人行为的内在追求。
德国的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起源于18世纪末狂飙运动,狂飙运动是文化抗议运动,抵制法国文化和启蒙思想。德国的浪漫主义反对工具理性,在文化上否定启蒙运动主张的超越民族文化之上的价值。
8、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学习、立宪与内部整合
马克思典范:非西方文明现代化关键在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对学习机制和起源机制的区别不那么重要。经济决定论或物质决定论者认为只要建立现代社会物质基础,上层建筑自然会变化。故大多看不到文化机制系统现代转型的重要性。
广义韦伯学说:将制度视为观念之实现,因此一开始就强调以文化现代转型赖解释现代化进程。但其认为现代价值系统起源于西方,因此无法处理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制度变迁和价值系统复杂的互动。
日本:一方面迅速学习西方制度,一方面通过王政复古来建立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
9、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个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否定工具理性
从康德到黑格尔,是一条反映德国民族精神诞生的哲学之路,从康德的二元论和对现代性进行阐释论证,到黑格尔主张“自我设定的上帝”之绝对精神的一元论,形成了反现代性的现代思想。
而唯物论认为世界由物质组成不存在上帝,但不能回答理性在物质世界的位置。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产生后,一元论才具备与二分论理性主义抗衡的力量。因此马克思系统地把黑格尔对工具理性否定之辩证法,和唯物论结合——辩证唯物论。
2、英国政治经济学—怀疑个人权利正当性
从洛克到亚当斯密,逐步形成英国政治经济学传统(经济自由主义)。19世纪的经济自由主义在原来三个要素(市场决定劳动力和商品的价格;金本位;货品必须在国际自由流通)上增加了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前提是工人一定能在市场上找到工作,但价格和工资的刚性会导致非自愿失业。市场不干预时,周期性生产过剩+贫富差异过大,导向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一切权利乃阶级的权利,与个人权利相悖。
3、空想社会主义—批判社会契约论和民族认同
马列主义否定个人权利的终极正当性,又讲黑格尔主义颠倒过来,主张工人无祖国。
问题:辩证唯物论、经济决定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从辩证唯物论到经济决定论之间需有一个前提:把经济等同于物质(语言含混)
从经济决定论到剩余价值说,必须依靠劳动价值论。而劳动价值论并不正确。
当一种社会蓝图被认为是科学的时候,它必定转化为人类大规模的社会实践,主张建立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另一种现代社会的尝试出现了。然而,正如镜子的功能本是让照镜者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反思之巨镜是不能脱离其反思对象而存在的。根据镜子想象的图景去建立另一种不同形态的现代社会,并不能保证该社会允许科技无限运用和经济超增长,也就是说它不一定能同现代资本主义竞争。 引自 九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0、在俄国革命的背后
十月革命确立苏维埃政权的本质: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主义政党(其成员主要为知识分子和工人)组成官僚机构、统率军队先整合社会中上层,然后再深入农村,并再次利用传统农村的有机体(米尔制度的复活以及它的变构即集体农庄)实行社会整合。
列宁主义:俄国传统社会整合危机之产物。它亦代表了俄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摆脱东正教后,从民粹主义走向虚无主义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终阶段。
三个基本要点:(1)帝国主义说,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一定会引发世界大战。(2)[核心]建立无产阶级先锋队,也就是列宁主义政党。(3)土地国有化。
中国和俄国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都曾出现社会整合的破坏,当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发生社会整合解体时,用新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是这两个社会面临的共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五四以后“以俄为师”,正好显示中国对社会整合危机的反应与俄国的类似性。 批判社会契约论一定会导致现代思想和传统社会有机体观念互相结合,使得传统深层结构以旧瓶装新酒方式复活,创造出种种看来似乎是全新的社会组织方式。 引自 十 在俄国革命的背后 1840-1918的俄国四代知识分子:
1、1840年代,赫尔岑为代表,本身为贵族,鼓吹农村公社优越性,相信米尔社会主义和黑格尔主义。
2、1860年代,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大多来自大学和文艺界,相信民粹主义,开始走向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的道德主义是俄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最基本最深刻的特点:(弗兰克, pp. 50-56)“从对客观价值的否定出发对他们(‘人民’)主观利益的神圣化……因此人应当做的只是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献给大多数人的命运之改善,拒绝这一点的一切人与事都是恶,都应当无情地消灭——这就是俄国知识分子的一切行为和评价所遵循的古怪的推理链条,它在逻辑上缺乏根据,但在心理上却是紧紧衔接的。”“对此最适当的表征是民粹主义。‘民粹主义’概念会将上述精神气质的三个基本特征联为一体,即虚无主义的功利主义……反文化倾向,企图把所有人都变成‘工人’,为了在实现道德要求中的普遍平等和团结而把最高需要压缩到最小极限。” 引自 十 在俄国革命的背后 3、1880年代:从虚无主义到接受马克思主义。
4、1900年代:发动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13、现代社会结构的自我修正
苏联用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克服帝俄现代社会转型中发生的社会整合危机,在深层结构上是利用了传统社会整合方式,即与帝俄社会类似的社会结构有利于榨取农业剩余推行工业化。但计划经济本身毕竟是现代社会全新的事物,亦是社会主义有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象征。 引自 十三 现代社会结构的自我修正 虽然计划经济在效率上不如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但要宣告计划经济的失败,还必须证明它在道德上也是虚妄的。计划经济既然指责市场分配种种弊病并声称自己道德上的先进性,但它真的能保证公平的分配么?……不能阻止有特权的管理者演变成新的阶级。 引自 十三 现代社会结构的自我修正 实际上,中国式科学观的正当性来自于现代常识理性,背后是一种和常识建构程朱理学同构的过程。(金观涛 和 刘青峰, 2004)……正因为中国当代道德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现代常识之上的,它带来苏联马列主义不可能的两个结果。第一,道德意识形态给了中国超越民族国家利益之上的社会目标,中国社会整合一实现,就会去实现这些目标,只有当证明它是不可欲时,道德意识形态才会解构。第二,当道德意识形态被证明不可欲时,现代常识理性会对其重构,即马列主义的解魅不会如同苏联那样导致党国正当性的彻底崩溃。 引自 十三 现代社会结构的自我修正 14、告别二十世纪:轴心文明与大历史观
长19世纪: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914年一战的一百多年。 短20世纪:一战到1989年。
短20世纪是现代社会结构自我调整、人类重新探索现代性三大价值及其相互关系的时代。
20世纪新自由主义:社会制度正当性建立在right(正确)而非rights(权利)上。
现在,契约既然建立在个人自主性而不是个人权利之上,经济自由主义被政治自由主义取代。普遍的契约论变成有条件的契约论。如必须嘉定无知之幕的存在(人在立约时对自己能力和后天条件一无所知),从而使社会契约不能越出正义的框架等等。这就是罗尔斯的巨著《正义论》要解决的伦理问题,它通过有条件的契约论得到差异原则,即经济不平等的增大只有当对市场中最弱势群体有利时才是正当的。 引自 十四 告别二十世纪:轴心文明与大历史观 二战后,终极关怀越来越退出公共领域,正在变成私领域的价值。——查尔斯泰勒讨论当今世俗化倾向:“我们生活在一个我们自己怀疑自己信仰的状态中。”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