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地方性景观的主要特征归类
177-182
眼下,我们或许能将这种“无地方的地理”(placeless geography)所包含的主要成分进行一个总结。在无地方的地理中,不同的地理位置呈现出了相似的景观,并且人们对独特地方的经验只是通过肤浅而刻板的印象来呈现,人们所具有的社会经济背景也是无差异且不稳定的。下面列出的条目试图简明扼要地总结出无地方的非本真态度,并对无地方景观的主要特征进行归类。
1.无地方的表现
A 地方中的他者导向
为游客建造的地方
休闲娱乐区
商业地带
迪士尼化的地方
博物馆化的地方
未来化的地方
(以上三点即人造的虚假地方)
B 地方的统一与标准化
速建起来的新城和郊区
工商业的发展
新修的公路和机场,等等
建筑设计的国际风
C 无形式感,缺乏属人的尺度与有秩序的地方
乡村都市化
巨型建筑(摩天大楼,特大都市)
无法融人周围文化与物质环境的单个特征
D 地方的摧毁(Abbau)
战争造成的无情摧毁(例如,广岛、越南村庄)
因挖掘和填埋带来的破坏
因外来者的开发和重建带来的破坏(例如,城市扩张)
E 地方的不稳定和非恒常性
反反复复开发过程中的地方(例如,许多中央商务区)
被遗弃的地方
这份简单的分类表并不能将所有的情况都包括在内,类别之间也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也就是说,同一个地理位置上可能会体现出好几种无地方的特征。此外,这些特征仅仅是对深层次的无地方机制的浅显表述。
2.传播无地方性的媒介与体制
A 传播公众态度与媚俗风格的大众媒体
B 以特定的标准化价值观为基础的大众文化,其由大众传媒来实现
C 大企业与跨国公司:致力于标准化商品的生产与经济体的存活,并借助技术的运用提供媚俗的商品。
D 中央集权:在对效率的角逐中,通过统一权力的施展带来地方的统一化。
E 经济体制:乃一种抽象的体制,由技术所操控,是以上全部因素的基础。
事实上,这些媒介构成了让无地方景观得以形成的综合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的影响力是直截了当的,正如大型企业通常具有国际风格的办公场所;但同时,它们也是传播无地方背后的基本价值观渠道,并将该价值观以物质的形式可视化地呈现出来。
3.地方的非本真态度
A 与技术相关的态度:依据大众的利益,地方被视为可操控的存在,并依其功能与技术内涵来审视地方。
B 与媚俗相关的态度:地方的经验与建造只是依据大众价值观,和默守陈规的、谋划设计的、肤浅落俗的形式。
这些非本真的地方态度是存在的非本真模式的特定表现,不管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无法真正认识到真实存在的样子和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无法按照世界与地方本来的样子去体验它们。这样的非本真存在(inauthentic existence)正是无地方的本质所在,而这些构成无地方地理的肤浅表述也只可能依据这些意味深长的非本真性来理解。
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地方认同的类型
100-102 地方认同由相互关联的三个要素所组成:物质的特征与外观、可见的行动与功能,以及意...
-
地方的非本真态度:媚俗与技术规划
131-141 地方的非本真态度本质上是一种无地方感(no sense of place),它包括,人对地方的深...
-
无地方性景观的主要特征归类
-
今日景观经验的特殊性
184-188 从经验的角度而言,不应当把景观单纯理解为对象、地形、屋舍与植物的组合。因为这样...
-
反思的与理性的景观
188-191 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在《当今时代》(1962,p.51和p.42)中如此写道:“一个深...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