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页
Pierrot-mn (Paysan libre)
在读 西方美学史
- 页码:第343页
康德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第1版,2009年8月第5次印刷 康德虽生在启蒙运动的高潮中,他的思想基本上却是与启蒙运动背道而驰的。他承认神、灵魂不朽、自由意志之类传统概念都是无法证实的,却又主张为着使实践道德活动具有最高的指导原则,还必须假定它们的存在。他虽然承认物自体的存在,承认物质世界是经验和感性知识的来源,却又认为要使知识可能,就必须假定人心中先天就有一些先验范畴,而知识所能达到的只是现象而不是本体或物自体,本体却是不可知的。 康德处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转折点。前此西方哲学思想分为两大派,一派以先天的先验的理性为客观世界和人类知识的基础,以德国莱布尼茨和伍尔夫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派;另一派承认物质的独立存在,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性经验开始,以英国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派。 经验派只承认感性世界,理性派却主张更为基本的是超感性的理性世界。基本分歧表现于认识论,经验派认为一切知识都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而理性派却认为没有先验的理性基础,知识就不可能;表现在方法论方面,经验派只用因果律来解释世界,而因果知识在经验中发现的先后承续的一致性,理性派则把原因概念列在先天的理性范畴,在解释世界中还需加上另一个理性概念,即目的论,世界以及一切事物都是经过设计的,研究它们时不但要追问它们的原因,还要追问它们的目的。 依传统分类,他把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情、意三方面。《纯粹理性批判》是一般所谓哲学或形而上学,专研究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实践理性批判》是一般所谓的伦理学,专研究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判断力批判》前半实际是一般所谓美学,后半是目的论,专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下才感觉事物美(美学)和完善(目的论)。 康德的总目的是在知情意(即哲学、伦理学、美学)三方面都要达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即他要证明这三方面的基础在“先验综合”。先验是与后验对立的,分别在于前者根据先天理性而后者根据后天经验。他认为如果要使知识成为可能,一方面要有感性材料(内容)即后验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有先验因素,才能使后验的感性材料具有形式。这种先验因素是超越感性的,先天存在的。例如康德所说的“范畴”就是从逻辑判断的质(肯定、否定)量(普遍、个别)关系(因果、目的)和方式(必然、偶然)四方面分析出的。这些概念是推理和经验知识的基础,所以都是超验的。 “先验综合”体现出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康德实际上所侧重的还是理性。 “批判”据康德了解是反对假设,而三大批判最后都还建立在假设上,《纯粹理性批判》建立在“物自体”的假设上,《实践理性批判》建立在“神、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的假设上,《判断力批判》建立在“共同感觉力”和“目的”的假设上。 p347 判断力批判要在较早写成的两大批判之间架起桥梁,情感(快感和不快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道德活动)之间起桥梁作用,审美活动在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之间起桥梁作用。 很多康德的术语并非词语本义,需甄别。 康德把认识局限在现象界(“物自体”不可知),把认识功能局限在想象力和知解力。想象力只能掌握事物的形式或形象(眼看到一朵花的形状,用的即是想象力)。知解力包括形式逻辑的推断、分析、综合和推理的能力,它也只能掌握自然界现象的某些部分,不能窥到无限和整体。“无限”、“整体”、“神”、“物自体”、“灵魂不朽”、“意志自由”之类的概念,康德称之为“理性概念”,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掌握。康德的理性和知解力(通常意义上的理性)是对立的。它不属于认识功能,所谓理性掌握某些概念,不过是说要使现象世界成为可理解的或合理的,就必须假定那些理性概念。 《纯粹理性批判》讨论的是人如何认识自然界的必然(即规律,例如充足理由律、同一律、因果律),心理方面主要涉及认识功能,即知解力。至于与知解力对立的理性则主要用在肯定精神界的自由(即凭自由意志发出道德行为)上,主要属《实践理性批判》的范围。康德的头两个批判,一个涉及知解力和自然界的必然,一个涉及理性和精神界的自由,各自独立封闭的系统……自然界的秩序和精神界的道德秩序仿佛彼此漠不相关。 康德认为“判断力”就是所需要的桥梁。判断力不是知解力所用的逻辑判断,即“定性判断”,而是“反思判断”。反思判断力即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 从情感上感觉到事物形式符合我们认识功能,这就是审美判断;从概念上认识到事物形式符合它们自己的目的,因而显得是“完善”的,这就是审目的判断。这两种判断都不同于逻辑判断,都是对个别对象所起的感觉(即“反思判断”),而在对象是美的或完善的时候,这感觉都是愉快的。 a. 质 p350 审美力或鉴赏力在传统术语里叫做“趣味”,康德往往把“审美判断力”叫做“趣味判断力”。为简便,一律用“审美判断力”。 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判断,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审美判断中我们所得到的不是只是,而是感觉。 美感不同于快感。康德认为分别在于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主题对满足欲念的东西只关心它的存在而不关心它的形式……单纯的快感,作为欲念的满足,还是实践方面的事。审美活动不涉及利害计较,不是欲念满足,对象只以它的形式而不是以它的存在来产生美感。审美只对对象的形式起观照活动而不起实践活动。美感即起于对形式的观照而不起于欲念的满足。 美也不等于善,因为善是意志所向往的目的,要涉及利害计较的实践活动,和愉快类似。 “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因为它不是由一种利益(感性的或理性的)迫使我们赞赏的。……自由的喜爱” 康德提出“自由”的概念,即审美活动不受欲念或利害计较的强迫,完全自发。这个概念与“游戏”的概念和“无私”的概念相关。 “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就质来说,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因而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b. 量 p353 审美的对象都是个别事物或个别形象显现,所以审美判断在量上都是单称判断。一般单称判断都不能显示出普遍性。……审美判断却不然,虽是单称判断,却仍带有普遍性。 “一人觉得一个对象使他愉快,并不涉及利害计较,他就必然断定这个对象有理由叫一切人都感到愉快。因为这种愉快既不是根据主体的欲念,而是感觉到在喜爱这个对象中自己完全是自由的,他就看不出有什么只有他才有的私人特殊情况,作为他感到愉快的理由。因此,他就必然认为可以设想:产生这种愉快的理由对一切人都该有效,相信他有理由去假定一切人都能感到同样的愉快。他会把美说成仿佛是对象的一种属性,把审美判断看成仿佛是对象的一种属性,把审美判断也看成仿佛是逻辑判断(通过对象的概念得到对于对象的认识),尽管它只是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象显现和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普遍性并不靠对象,审美判断所要求的普遍性是主观的。” 审美判断虽只关个人对个别对象的感觉,却仍可假定为带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是客观的(即不是对象的普遍属性),而是主观的(即一切人的共同感觉),就对象的性质来作普遍性的判断,这是逻辑判断的事;就对象在主体心中所引起的感觉来假定这感觉的普遍性,这才是审美判断的事。 p355 康德所谓“普遍可传达性” 一般只有知识的对象才是客观的,才有可能使一切人对它都有同样的理解(客观的普遍可传达性或普遍有效性)。审美判断既然只是主观的,不涉及概念,所以普遍可传达的便不能是认识的对象,而只能是审美判断中的心境。这心境的特征:对象的形象显现恰好符合两种认识功能(想象力和知解力),可以引起它们和谐地自由活动,就是这种心境是审美判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它才是普遍可传达的。其所以可普遍传达,是根据人类具有“共同感觉力”的假定,有这种共同感觉力,一切人对认识功能的和谐自由活动的感觉就会使共同的。……康德把同一感觉的可共享性叫做主观的普遍可传达性。 人类在认识功能上有一致性,所以在认识上也有一致性。……审美快感的来源并不是单纯的感官满足,而是对审美心境(即认识功能的自由活动)的普遍可传达性的估计。这种估计不是推理的结果,只是一种朦胧的舒适的感觉,具体表现为意识到可以察觉到的快感。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审美判断虽是单称的、主观的,而仍然普遍有效。 c. 关系 p357 客观目的性:完善 主观目的性:美 美的事物虽然没有明确的目的,却有“符合目的性”,因为对象的形式适合于主体想象力与知解力的自由活动与和谐合作。 纯粹美: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有符合目的性而无目的,纯然形式的美。 “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d. 方式 "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p362 审美判断现出一系列的矛盾或二律背反现象。它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不是实践活动,却产生类似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快感;它不涉及概念,不是认识活动,却又需要想象力和知解力两种认识功能的自由活动,要涉及一种“不确定的概念”或“不能明确说出的普遍规律”;它没有明确的目的,却又有符合目的性;它虽是主观的、个别的,又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普遍可传达性:美感的社会性 依存美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