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三元说” & 萨特:“自由之重”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三元说”:本我、自我和超我
先说本我。本我就是“最根本的我”,是人格的最底层。这里就是“无意识”的领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这些与生俱来的欲望要寻求即刻的满足,不论是非对错,只要满足了欲望就会很快乐。 本我之上是自我,这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那个自己。自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有理性,会正视社会现实,重视常识和规则它能够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但自我会用理性来甄别本我的要求。如果说本我是人心中的一个小婴儿,只知道追求满足和快乐,那么自我就像是小婴儿的监护人,会用理性来考虑这些要求,根据对现实情况的考量,有选择地去满足那些欲望。 自我再往上,就是超我。顾名思义,是超越自我的那一部分,这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化人格。它是在人与“道德”的接触和理解中形成的,我们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道德权威内在化成心灵的一部分,最终就形成了这个理想人格。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超我就有点像是那个天使;但我们的实际行动常常达不到天使的标准,超我就会通过内疚感和罪恶感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动。 引自 13弗洛伊德I:为什么说他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08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颠覆了——“人精神的本质是人的理性”的认知,但要我说,理性与欲望的不断博弈、自我对于本我的努力压制,恰好体现了理性的强大与意义。
根据这个发现,理性的力量根本没那么强大,力量最强的其实是人的原始欲望,理性只是在不断想办法应对这些原始欲望而已。于是,启蒙传统中认为理性是人精神本质的观念被这个所谓“科学发现”给颠覆了。 引自 13弗洛伊德I:为什么说他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08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凭借其鼓吹的“科学性”为人熟知,而其本质缺乏科学性,且也不是第一个提出“欲望”以及非理性力量的人。
柏拉图就曾经把人的灵魂结构分成理性、激情和欲望。再往后有休谟,他曾说过“理性不过是激情的奴隶”;还有叔本华,他把人的意志看作是一种难以察觉的“盲目的驱动力”;当然还有尼采,他提出的“权力意志”就是在宣言生命冲动的力量。既然如此,弗洛伊德又有什么了不起的革命性创见呢,他怎么配得上如此之高的名望? 引自 14弗洛伊德II:精神分析学说真的是科学吗/090 科学理论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叫作 “可证伪性”。“可证伪”,就是有可能被经验证据证明是错误的。一个科学理论需要直面不符合理论的事实,直面对自身不利的证据。说得直白一点,如果你提出一个科学理论,那么这个理论不能宣称自己永远正确、能够解释所有的经验证据。如果能解释一切,这就成了伪科学,伪科学就是永远能够自圆其说。 引自 14弗洛伊德II:精神分析学说真的是科学吗/090 然而弗洛伊德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让“欲望并不令人羞耻”的全新理念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我们说过,人生意义的两大难题就是面对死亡和欲望。如何超越欲望的卑微,走向人性的崇高,这是现代精神危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弗洛伊德的影响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取消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接受了欲望的正当性,欲望本身不再是卑微可耻的,也就用不着去“超越欲望”了。 引自 14弗洛伊德II:精神分析学说真的是科学吗/090 萨特——一位第一个主动拒绝诺奖并宣称“永不接受来自官方的荣誉”、与波伏娃女士施行开放的“爱情契约”一生、因其无政府主义的政治立场失去诸多朋友的,“有故事的男同学”哈哈哈哈哈哈
这三位思想家彼此之间其实有相通之处,但他们给我留下的感受又有所不同:尼采是横空出世的天才,简直像个外星人;弗洛伊德的理论很有趣,但他的生平实在很乏味;最后还是萨特最能让我产生共鸣萨特不仅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而且有着非常精彩的人生,是“有故事的男同学”。 引自 15萨特I:为什么如此特立独行/095 萨特的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个是自由选择,另一个是积极行动。对于人生,萨特会说人就是自由本身,人必须做出选择,去行动,并且绝对地承担行动的后果。 引自 15萨特I:为什么如此特立独行/095 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获奖之后,他公开拒绝领奖,理由是他“不接受任何来自官方的荣誉”。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这其实是萨特爱慕虚荣的表现一一他觉得获得诺贝尔奖还不够突出,还要成为第一个主动拒绝诺奖的人。 引自 15萨特I:为什么如此特立独行/095 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契约延续一生,到底是否证明,由婚姻等制度、观念束缚的爱情还不如开放的爱情来的牢靠?“爱情”与“肉欲”是否真的完全分开呢?(想到上野千鹤子老师认为,爱情与肉欲毫不相关,而我们只是收到了“浪漫爱主义”思想的荼毒)
实际上,在这段开放的关系中,两人都感受过猜疑和嫉妒的痛苦但总有一种难以匹敌的力量让他们相守在一起。因为他们不只是爱人,还是精神的挚友和事业的伴侣。这样一段不受约束的开放关系以“自由”为基础,却显示出萨特和波伏娃对自我选择的坚持。 引自 15萨特I:为什么如此特立独行/095 萨特的“存在就是虚无”主义
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所以人并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人的存在原本就是虚无,它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 简单地说,如果人的存在就是意识,而意识本身是虚无,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虚无,这就得出了“存在就是虚无”这个命题。 引自 16萨特II:为什么可以从“虚无”推出“自由”/100 “大自然厌恶真空”,同样地,人也厌恶虚无,厌恶虚无背后的缺失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总是需要去填满自己的虚无,去获得某种本质。 打个比方,假如你是一名演员,现在站在舞合上,你第一个最迫切的渴望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因为在舞合上如果没有角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这里的“角色”就是我们想要获得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先有了虚无的存在,然后我们才要去找到自己的本质。演员可以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人的本质也是不固定的。 引自 16萨特II:为什么可以从“虚无”推出“自由”/100 人生是一场徒劳的激情
作为人,我们永远无法填满自己的虚无。用萨特的哲学术语来说就是我们的“存在结构会溢出(我们)所占有的对象”。没有得到的时候当然不满足,得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不满足。 作家王尔德有句名言“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因为人拥有无限的潜在可能性,这种潜能总是会逃到占有的对象之外,直到死去,人才能获得固定的填满的、不变的本质。所以萨特说“人是一种徒劳的激情”,总是有一种激情推动我们去占有、去追求,但我们希望得到的那种满足我是永远无法实现。 引自 16萨特II:为什么可以从“虚无”推出“自由”/100 人生而自由、不被定义,是幸福还是残酷?
因为存在先于本质,那么就没有什么预先给定的东西把我们固定住、束缚住,就意味着我们永远可以超越“过去的本质”“现在的本质”去追求“未来”。 换句话说,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正在“成为”什么。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自由的,甚至人就是自由本身还是那个比喻,站到舞台上,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每一个角色都不是你本人,但正因为如此,你的行动才是自由,因为你没有被任何一个角色所定义。 引自 16萨特II:为什么可以从“虚无”推出“自由”/100 自由是独自承担的重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自由的命运意味着人总是可以有所选择而且必须做出选择。自由选择,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人具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主性,因此获得了作为人的尊严 可是自由的命运不是轻轻松松的好事,它还有非常严酷的一面。这一节我们就要看萨特两个著名的观点:第一,自由选择是很沉重的负担;第二,“他人就是地狱”。 引自 17萨特III:为什么自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106 于是,你不仅必须做出选择,还必须为自己确立选择的标准。那么,你就没有任何托词了。你不能说“因为父母让我这么做”,因为是你自己把顺从父母当成了标准;你也不能说“因为宗教让我这么做”,因为是你自己把宗教教义当成了标准。 任何信条、任何主义,或者别人的建议,都不能成为你的借口。萨特认为,这些说辞都只是自欺欺人,是用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开个夸张点的玩笑,假如你和你的伴侣分手了,朋友来安慰你,说“这不是你的错”。但萨特可能就会说,这就是你的错,是你自己选择的人,是你自己谈的恋爱,这个结果当然是你的责任。 独自承担责任是什么意思?因为不存在客观的评价标准,判断一项选择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没有任何现成的、普遍有效的标准。你就是你自己的标准,你做了选择的同时就确立了选择的判断标准,这是评价的唯一标准。换句话说,你自己就是自己的立法者,为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承担绝对的责任。 引自 17萨特III:为什么自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106 生命之轻”是什么呢,这个“轻”来自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有着无限展开的可能性,不被任何本质所限定。这是一种自由而轻盈的体验。但这种轻盈的自由又是孤独而沉重的,因为你必须独自承担你所有的选择,独自承担自己的生命,你是自己“生命的孤证”,这会让人感到难以承受。结果,我们就体验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引自 17萨特III:为什么自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106 人与人的交往是永恒地关于“主体性”的斗争。只要与人在一起,本身就是地狱。
这就要说到萨特的另一句名言了:“他人即地狱。”这句话是出自萨特写的一个剧本,名字叫《禁闭》说的是三个被囚禁起来的鬼魂等着下地狱,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三个鬼魂彼此之间不断欺骗和折磨。最后他们忽然领悟到,不用等待地狱了,他们已经身在地狱之中。地狱并不是什么刀山火海,永远和他人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地狱。 引自 17萨特III:为什么自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106 再次认为上野千鹤子老师是萨特的Fans
在萨特看来,人和人的交往就是这样,总是在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即使是在爱情当中也不例外。 萨特说,我们想象中的浪漫爱情是一个骗局,那种不分彼此、合二为一的爱情体验,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时候的幻觉罢了。爱情同样充满了为争夺主体性而展开的冲突和斗争。到最后要么是受虐,在羞耻中享受快乐;要么是施虐,在内疚中感到愉悦。 引自 17萨特III:为什么自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106 萨特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他人存在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我们不可能实现那种理想中的共同自由,因为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我们没办法既承认别人的自由,又让别人承认我们的自由,或者说把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对象性调和起来。因此,人与人之间只有永恒的斗争。在这个意义上,萨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不相信自由主义所向往的那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平等尊重的关系。 引自 17萨特III:为什么自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106 人与人永恒斗争的悲观当中存在的希望是——我们行动的主观性
人生无意义,人仍然可以成为强者。如果说萨特的思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认为就是八个字:看清真相,继续战斗。人是徒劳的激情,人注定孤独,但那又如何?既然可以选择,那么就去选择,然后为选择负责,其它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们都是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但我们知道“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引自 17萨特III:为什么自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106
Firenz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韦伯与现代思想的成年
科学永远无法回答: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值得”的,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
-
尼采:“上帝之死”
应对死亡与贪欲两大难题的方法——信仰: 于是,信仰的意义在于实现生命的超越,让你超越死亡...
-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三元说” & 萨特:“自由之重”
-
鲍曼:“大屠杀之现代性” & 阿伦特:“平庸之恶”
政治学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个是“资源匮乏”假设,认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资源总是匮乏的。如...
-
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 & 哈耶克:“理性的自负”
在科学活动中,理性仍然具有的局限性。 前文我们也说到过,理性无法单独解决价值难题。你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