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土地财政”模式下的策略性出让
地方政府策略性出让的负面效应相当突出。一方面,由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很低,加上工业用地出让占比很大,地方政府自然有很强的积极性去尽可能压低征地补偿的标准,结果是不少失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乃至长久生计都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低地价使工业用地的利用非常不集约,城市主要依靠不断征用和出让土地来实现“平面扩张”。服业工 工业用地的低价出让还带来了“名为二产投资、实则三产套利”的“圈地”“囤地”现象。在工业用地出让之后,地方政府很难对企业具体的用地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管,很容易助长一些企业借机“圈地”“囤地”的做法。在低价取得工业用土地后,很多用地者经常只使用一小部分,其余部分则直接闲置或搭盖一些简易建筑物,浪费了宝贵的耕地资源。一些企业在厂区内进行大面积的绿化和景观建设,城市里的“花园式工厂”屡见不鲜。 虽然园区内的厂区土地大量闲置,但企业仍可以用土地向银行抵押融资。甚至“囤地”和“圈地”本身就是希望在未来城市空间扩展后,地方政府会去调整用地规划,进而待工业土地用途变更为商住用途后,再从中套利,获取土地用途转换后的“增值收益”。 引自 一 “土地财政”模式下的策略性出让
134人阅读
歩道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二 两个流行的备择假说
公我国财政体制到底是“集权”还是“分权”?对这二问题,大量文献都存在非常严重的误解。英...
-
四 一个系统性分析框架.
综上,可以将中国当前的增长模式总结为: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民营企业在下游制造业行业进...
-
一 “土地财政”模式下的策略性出让
-
三 房价泡沫化与地产调控难题
更进一步来看,在上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泡沫”下,还出现了以下四类主体...
-
三 再论“涨价归公”:土地增值收益的形成和分配
孙中山一直倡导,后来在台湾地区土地改革中付诸实践的“平均地权”,与一般望文生义的理解有...
> 查看全部1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