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常识笔记与小想法(唐宋)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中书省武则天改称“凤阁”,门下省武则天改称“鸾台”。)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我们现在应该注意在它的一切较详密的制度上,却不必专在“专制”与“民主”的字眼上来争执。 引自 一 唐代政府组织/40 随想,一国之制需应时而变,一部一司亦同理。
唐代……中央行政比汉进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 引自 一 唐代政府组织/40 “九品中正”制。(曹操任命的尚书陈群始创)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决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又因礼部试有进士、明经诸科,故此制又称“科举”制。 凭事实讲,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 读书人成为政治脂肪。 引自 二 唐代考试制度/53 均田制所与古代的井田制不同者,井田乃分属于封建贵族,而均田则全属中央政府,即国家。 唐代两税制度严重影响到此后中国各地经济升降到达一种极悬殊的情形之所在。 一辈士大夫智识分子,还可退到农村做一小地主。(莫名想到杜甫) 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而下层则没有力量管,唐代注意社会下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而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这一情形,似乎唐代人更要高明些。 引自 三 唐代经济制度/60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堪研寻的一个大题目。……但专就中国史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歆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引自 五 唐代制度综述/74 用人之权,全不在宰相。这是宋初皇室在一种自卑感的私心下,蓄意要减夺中书宰相职权而添设的。如是则不仅宰相和唐制不同,就是尚书成为行政总机关的制度,也都破坏了。 宋王室家训相传,要尽量优假士人,不许开诛戮朝官之戒。而北宋诸帝,也比较无暴虐,无专擅。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宰相可免同皇帝直接冲突;而宰相要讲的话,却由他们口里讲了。(小想法:政治的艺术,避免冲突) 引自 一 宋代政府组织/76 台谏一节写得通透,对变法失败的理解总结让人豁然开朗。
(唐代)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亦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晚唐)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家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因循而至宋代,……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扞格。至于私人学养,也一切谈不上。 引自 二 宋代考试制度/88 门第阶级之差距,见识眼界之差距,确实是读书所不能弥补的。
一个国民,只要没有田地,不应科举考试,不犯政府法令,甚至他终身可以与国家不发生丝毫直接关系。这又岂是中国政治上历来看重轻徭薄赋的理想者所预期而衷心赞成的呢? 引自 三 宋代赋税制度/91 制度之于国民,之于国家运转的因果重要性。
以前读《大好河山可骑驴》一书便读到两宋严重缺马,导致骑兵少终致不能抵御北方外敌,这回拜读钱老分析又更详尽加深印象。
54人阅读
空山新雨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一些常识笔记与小想法(序前言汉)
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要讲某一代...
-
一些常识笔记与小想法(唐宋)
-
一些常识笔记与小想法(明清总论)
英国本土可以有民主,有自治;像香港、印度殖民地等便不能有民主与自治;所以也不该有地方官...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