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绘画
分裂的时代,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力量不再是统一和秩序,而是多样性和地区之间的交流。
社会背景:佛教广为传播,佛教艺术真正建立;玄学流行,文人更加自我,艺术家开始被记录,艺术鉴赏评论出现,卷轴画则使绘画脱离器物,成为独立的艺术。
地域中心及其互动:北朝墓葬壁画
墓葬壁画在北方依然流行,尤其在东北和西北,保留了中原传统,但原有儒家图像减少。
朝鲜安岳的 3 号壁画墓(前燕将领冬寿):继承中有变化,儒家劝善故事和祥瑞图像不见了,着重表现世俗生活场景及生动的女性形象。
嘉峪关西晋墓画像砖:表现地方特色的生活,士兵、骆驼等。
酒泉丁家闸 5 号墓(4 世纪):大型壁画表现升仙与墓主的生活、庄园田地,这是中原影响,而女子的发型和对墓主肖像的重视则显示出与同时东北地区壁画墓的横向联系。
北朝时期很可能存在一条从朝鲜半岛到中国西北的文化渠道,图像相似点:
- 写实性的墓主肖像,逐渐发展成男女正面并坐像。
- 以牛车和鞍马构成一对图像,分绘在男女墓主两旁以象征其灵魂的死后旅行。
证据:5 世纪朝鲜德兴里墓与大同智家堡墓的相似图像。
北齐壁画(6 世纪中后叶):图像的程序的系统化
徐显秀墓壁画:男女墓主上的华盖未张开,而无人的鞍马、牛车上的华盖打开,可理解为在享受了祭祀供奉之后,这对夫妇的灵魂分别骑乘着鞍马和牛车,踏上了升天的旅途。
九原岗墓壁画:四层从上至下为仙人神兽、狩猎及幕僚,和出行队列,着重表现速度感。
娄睿墓壁画:墓道宛如画廊,长队列的骑兵、仪仗队、骆驼商队等。北齐墓葬壁画中水平最高,一些形象使用了明暗渲染,另一些则以线条勾勒构成对比。墓室二十八宿图,动物非常写实。出现了佛教图像,如摩尼珠和飞天。很可能出自宫廷画师杨子华之手,一个证据是《北齐校书图》(宋代摹本)中的椭圆长脸。
屏风图:屏风作为绘画媒材可追溯到周代,汉代被广泛使用
司马金龙墓《人物故事画屏风》(5 世纪中晚期):木板漆画,其中「启母」像设色、用线水准高于其他。
石棺床背屏线刻《列女梁高行》(6 世纪早期):人物行进与地砖斜线表现空间纵深感。
北周康业墓(571 年):石屏风常被粟特人用作葬具,康业的棺床三面围以石刻十扇画屏。人物与山水的关系以及空间深度表现复杂,康业肖像后面刻画了一具山水围屏(重屏)。
佛教石窟绘画
莫高窟:北魏/西魏时期以本生故事和本缘故事为主。叙事图像的结构包括顺时针、两侧向中间、波浪式、迴转式、倒叙式、横卷式、屏风式等。
249 窟(6 世纪中期):中亚与中原的融合,窟顶图像与丁家闸墓壁画有许多练习。
这些属于北朝皇室成员和高级官员的墓葬反映了墓葬艺术的一个总体趋势:墓葬壁画的象征意义逐渐增加,而墓葬建筑的象征意义则相对减低。以往东汉时期的多室墓在建筑结构上模仿深宅大院,每个单独墓室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北朝墓葬的建筑规划则被高度简化,每个墓只有一个墓室,显示出与石窟寺在结构上的某种相似。但与石窟不同的是,北朝大墓的倾斜墓道变得越来越长,在墓道两侧形成巨大的三角形墙面,成为绘制壁画的理想地点。这种单室长墓道的壁画墓遂成为唐代高级陵墓的蓝本。
卷轴画的突破:南朝绘画遗迹
艺术自觉性
江南地区几乎没有墓葬壁画,佛教壁画也主要用于装饰佛寺而非石窟。南朝文人的个性则推动了艺术自觉性的发展。
他们以「自然」比喻文人雅士的内在智慧和品格;他们所倡导的文学艺术流派特别注重形式的重要性,显示出一种近似于「为艺术而艺术」的新兴美学趣味。
(传)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论画》《魏晋胜流画赞》表明绘画作为独立艺术地位的上升。另外画家开始出名,师承关系出现。随后文人开始醉心于书画。美学评论和画家品评出现:宗炳、王微、谢赫、姚最。
南朝绘画的革新
南朝绘画大多毁于梁末的焚毁,还得靠后世摹本和考古材料。
南京西善桥墓「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5 世纪早期):南朝的「竹林七贤」图像是象征性的,表现理想世界。两壁表现的空间手法不同,纵深感有差异。
(传)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南方卷轴画的代表。顾恺之在文献中已成传奇,尤其是到了唐代,人们将许多早期无名氏的绘画都归于他名下。
《列女仁智图》 题材与构图都延续传统模式,但人物具有更多写实性与动感,晕染表现衣服褶痕,表现出立体感。与武梁祠与司马金龙墓漆画不同,这幅图选择的是才女。
《女史箴图》 原作很可能创作于 5 世纪后期,据张华《女史箴》而画,但与原文表现的重点不一样。风格更加灵动,例如班婕妤图像的对比,由此,绘画的焦点因此从文学的象征性转移到绘画的美学性上。另外创造了适合卷轴画的整体构图,女史形象除了表明史家的自叙外,还再现了收卷的视觉活动(「反观」的构图)。
《洛神赋图》 可能在 6 世纪中期创作(《<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反映出两大进步:连续性叙事图画成熟,同一人物反复出现;山水艺术大发展,成为故事的背景(也起比喻作用)。此外摆脱了汉代以来儒家说教艺术的窠臼,开创了新的艺术传统:描绘女性美丽容貌,展现浪漫爱情。
南北方绘画的融合
山东临朐崔芬墓壁画(北齐,550 年):融汇了曹植被扶护、「竹林七贤和荣启期」中的人物、北魏石棺线刻中的山水、高句丽墓葬的玄武图像。其贵族男性形象可追溯到 6 世纪初龙门石窟的《皇帝礼佛图》,其汉化风格的基本图式可能来自于更早的江南。
孝子棺(北魏晚期):传统孝子题材,但风格可能受南方绘画影响。人物被纳入统一的风景,树木分割段落,表现空间纵深(正反与镜像,《女史箴图》)。
宁懋享堂石刻(北魏晚期):传统孝子题材,以帐幔、墙壁、走廊等因素将画面划分为自然环境中的复杂空间单元。更新颖的正反构图,三个男子形象构成宁懋从青年到老年的画传。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