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页
旧时,永宁有诸多的仪礼,立春日的劝耕,在永宁城东设春场,举行劝耕仪式,地方州官带文武百官到春场设宴,并亲自扶犁以「劝耕劝农」。第二天,画一个土芒牛,吹吹打打送到乡下,以示春天已经来到,要抓紧备耕。 再如淫雨连绵不停,农家主妇就要将挡在灶门下面的砖拿出,冒雨立在当院,称「灶门砖,顶破天」,以求天气放晴。 洪水泛滥而久不退落,百姓认为是「龙闸水」——龙王把身体横在下游,将水流挡住了。沿岸的百姓就自动将自家的猪、羊、鸡、鸭等家畜家禽,和其他供品投入水中,以敬龙王,请求他回到龙官。 发生虫害和瘟疫等,人们就分别到虫王庙和药王庙求拜。 发生日蚀或月食,人们认为是天狗吃了太阳或月亮,家家敲铜盆子、铜舀子,借以惊吓天狗,使之将太阳和月亮吐出来,不然天下就将昏暗了。 永宁地区有十年九旱之说,到黄龙潭祈雨,就是地方志书提到的「春祈秋报」中最主要的农耕仪礼。 黄龙潭在永宁西10里的上磨村东侧。水源深浚而源头众多,日涌量3000余吨。潭水清澈见底,细草间游鱼若无所依。「下有水运碾硙四座」,这些碾硙系元代建造,为延庆迄今发现最早的水磨。 黄龙潭西侧有一座明代修建的黄龙庙。据地方志书载:过去「居人每见有黄马出游岸上,近则马入水中。兵备道万公驻节,有黄蛇跃出,匍匐昂起,若迎见状,仍返跃入潭。万公异之,为建黄龙庙。建庙后马不复见,因名『黄龙潭』」。这位万公就是当时任怀隆兵备道的万世德。 从山门到正殿,原有13块自明代到民国时期名人题写的匾额,清代乾隆、光绪两位皇帝各自亲笔御赐了「黄龙古潭」、「泽周上谷」的匾额。一座不大的庙字,竟让两位皇帝垂青,足见其影响之大。 黄龙谭附近修了黄龙庙,旱年经常有人到黄龙庙祈雨,不仅永宁附近,就连延庆县城以西三四十里以外的农民也到这里祈雨。百姓们管祈雨叫「求雨」。 求雨以村为单位,活动时家家出人,组成一个进香队伍。求雨的带头人是会头,多为地方有名望的长者,他怀抱着一个瓷瓶,瓶内放有少量清水,插一枝柳条,走在最前面。他左右有两个小伙子护持。后面是进香的群众。队伍中所有的人不管走多远路程,一律打赤脚,挽起裤腿,戴柳条编的帽子,以示虔诚。沿途路过的村子都要管饭吃,其中,必须要有炒米水饭。取其含有雨水之寓意。队伍行进中有大鼓、大钹、大镲等打击乐器伴奏。大鼓的节奏比较自由,最引人注意的是大钹和大镲的伴奏。大钹发出「嗵嗵」的声音,大镲发出「嚓嚓」的声音,它们配合的节奏为: 嗵嗵 嚓 | 嗵嗵 嚓 | 嗵嗵 嚓嗵 | 嚓嗵 嚓 :|| 会头先领众人到龙王庙拜龙王,然后到龙潭边焚香上供,并把一些白面做的供品扔在潭内。然后,把瓷瓶口用红布塞紧,送入龙潭中,第3日上午再拿出来。假若水太少,则预示无透雨;假若水灌满了,则预示有暴雨或冰雹。遇到这种情况,要继续在潭边祈涛,直到再次放入水中的器具里有一半水才行。古诗「香花取水龙王庙」说的就是这件事。 龙王庙的龙王塑像有两个,一个是泥塑的,很大,端坐在大殿正方;另一个稍小一些,木质,放在泥塑像前侧方。久旱不雨时,求雨队伍可以把龙王木质像抬出来游行,沿途各家都要在大门口往木刻像上泼水,有时还要把龙王塑像抬到当街上晒太阳,据说龙王被晒出汗自然要降雨。 若数次求雨仍不下雨,最后一招就是「苦求」。苦求要一个年轻汉子在一条胳膊上穿上铁钩,铁钩下面吊一个秤砣,跟在领队人的后面;他后面是一个或两个扛铡刀的。扛铡刀的要把3片铡刀绑在一起成三角形,刀刃向内,头钻到三角形中间的空隙里,把铡刀杠起来。挂秤砣的手臂淌血,扛铡刀的如扛着铁枷的重犯,那阵势既悲壮又残酷,小孩不敢看,不少女人看着直落泪。 引自 农耕仪礼的特殊庙会——黄龙潭祈雨 祈雨就是史书上说的「春祈」,假如这一年风调雨顺年景好,就连着「秋报」的庙会了。 引自 农耕仪礼的特殊庙会——黄龙潭祈雨
4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