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刊序言
一、费孝通先生在1984年重刊《乡土中国》时想说什么?
1.《乡土中国》的成书背景
1.1《乡土中国》收集的是费孝通先生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乡村社会学”课程的内容,他讲课不喜欢用现成的课本,而是希望利用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探索有意义的课题,带头引导学生敢于向位置的领域进军,如借助“乡村社会学”课程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1.2因为《世纪评论》追稿刊期已接近,很多概念尚未能等到成熟便需要发表,费孝通先生认为仅仅作为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记录,非完稿也非定稿。
1.3同意三联书店于1984年重刊《乡土中国》,因为费孝通先生把它当成自己尝试的一个“脚印”,收不回来,可以把它当成解放前夕一些年轻人做学问研究的标本,其论点值得有人深入研究。
2.所讲的“乡土中国”
2.1所讲的“乡土中国”不是具体社会的描写,也不是具体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提炼出的一些概念,包含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体系支配社会生活,但也不影响其他体系影响中国社会。
2.2这种从具体现象提炼认识现象的概念,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形成,需要不断去具体事物里核实并逐步减少误差。
二、经典摘抄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 —— 引自 重刊序言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 引自 重刊序言 这本书最初出版之后,一搁已有37年。在这一段时间里,由于客观的条件,我没有能在这方面继续做下去。当三联书店提出想重刊此书时,我又从头读了一遍。我不能不为当时那股闯劲所触动。而今老矣。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我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奉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这里所述的看法大可议论,但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看来还是值得观摩的。让我在这种心情里寄出这份校订过的稿子给书店罢。 —— 引自 重刊序言 三、个人思考
科学的精髓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任何创新都需要有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否则无人区如何变成有人区?费孝通先生写作的《乡土中国》概念不一定成熟,却仍旧可以给我们后人以认识自己、认识中国乡土社会的启发,善莫大焉。
15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