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75 第二章
所以,我们在施特劳斯描述的“史诗”那里发现了下述四个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时期(或者说古典哲学时期)、现代(包括不同“浪潮”)、历史主义时期(或者说后现代)。施特劳斯希望他的哲学史能取代海德格尔和尼采的说法,表明哲学既不像海德格尔解释的那样是“存在(Being)”于西方历史中的敞开(以及隐蔽),也不像尼采勾勒的那样是“真实世界如何最终成了寓言神话”。施特劳斯的哲学史与海德格尔、尼采是有相似之处,但更明显的是差异。首先,对施特劳斯而言,古今之间泾渭分明。根据尼采和海德格尔的观点,现代哲学虽改造了古代哲学,本质上却是一脉相承的,哲学传统从根本上说自成一体。但根据施特劳斯的观点,哲学在两次关键的时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分别是所谓苏格拉底的时刻和马基雅维利的时刻,哲学与人类实践生活的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后一次变化,实践的政治生活本身的特征也被改变了。
其次,尼采和海德格尔都认为,哲学传统的终结是哲学传统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哲学的任务,正因其哲学属性而呈现出局限乃至希望的渺茫。从本质上讲,哲学的死亡是一种自杀。不过,在尼采、海德格尔及其后现代追随者看来,这种死亡是进步的表现,因而能欣然接受。但对施特劳斯来说,向历史主义或后现代迈进是一种衰败,既不让人接受也不让人欢喜,且这种衰败不是哲学的必然演变,而是现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终结果。施特劳斯由此试图说明苏格拉底哲学(即古典哲学传统)并未受现代哲学自取灭亡的影响。不过,当且仅当苏格拉底哲学恢复真正属性之时,才能这么说。所以我们看到,恢复苏格拉底哲学的本来面目成了施特劳斯的主要目标。
3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