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胡适:精神vs.精英
一、社会精英战略vs.个人精神战略
鲁迅的革新战略,不是胡适的社会精英战略,而是人(个人)的精神战略,是立足于中华民族自身生命活力的基础之上的。他们都重视西方文化,但在胡适的观念中,西方文化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样板,而在鲁迅的观念中,西方文化更是激活中华民族自身生命活力的文化利器。 引自 鲁迅与胡适 二、鲁迅与胡适的共同价值底线:共同主张的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革新
三、鲁迅的思想是在他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中自然生长出来的vs,以“精英”自足的人,缺乏的恰恰是将自我对象化的能力,他们不愿甚至也不屑为那些“不知己”的人设身处地进行着想。鲁迅能够抓住他们的灵魂,而他们却只能抓住鲁迅的只言片语。
四、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传统到底是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思想体系的,像鲁迅这样的新文化知识分子可以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批判的,而“现代评论派”知识分子是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的。
在封建帝制统治的两千余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国文化都不是以其各项具体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其基本的联系纽带的,而是以在等级权力关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为其基本纽带的。这就造成了中国人首重在等级权力关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处理,而并不重视自己与所从事的具体社会事业的关系。“忠”于人,并且是比自己地位更高、权力更大的人,能够左右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的人,而不“忠”于“事”,不忠于自己赖以安身立命并且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具体社会事业。直至现在,仍有大量国民,不是以其所从事的社会事业为其安身立命之本,不将自己的才能和经历主要用于自己所从事的社会事业的存在与发展,而是将自己的才能和精力更多地用于在等级权力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用于讨好所谓“上级领导”,而很多所谓“上级领导”也并不真正器重并任用那些忠于自己所从事的社会事业的“下级”社会成员,而是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利用这种畸形的社会心理以维护、巩固直至扩大个人的统治权力。不难看出,直至现在,这仍然是妨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乃至时时滋生社会腐败的主要文化根源,这就是“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之一。这种“劣根性”,即使在各个社会领域的高级知识分子中也在所难免。 引自 精神战略与精英战略
72人阅读
1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疑古方法的错位嫁接
一、区分“历史想象”与“历史造假” 不能将“历史的想象”等同于历史的“造假” “历史的想...
-
对立的根由: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鲁迅与顾颉刚的矛盾与对立,并不是在后来的私人恩怨中产生,而是二人在思想和学术上的矛盾和...
-
鲁迅与胡适:精神vs.精英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