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脚步轻轻,走进历史,14亿年前的岁月,古朴沧桑。那时,「燕山运动」初步形成了北京地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殊地貌状态。230万年前,北京地区所在区域曾是一片汪洋。若从空中看北京,则其西北部连绵不断的山地与东南部的平原受断层控制,差异性升降显著,山边线平直清晰,这一地理形势,极像一个半封闭的海湾,故地理学称之为「北京湾」。「北京湾」特殊的地势,被唐诗形象生动地形容为「海畔云山拥蓟城」。 「北京湾」经强烈的地质运动后形成了「北京小平原」。「北京小平原」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在两大山脉围合的屏蔽中形成的两大天然峡谷自然成为人们往来的最重要的通道。一条是燕山山脉与太行山山脉的交界线,位于北京西北方向的关沟;另一条是燕山山脉中的一大缺口,位于北京东北方向的古北口。中原地区的人们到西北高原或东北松辽平原,必须要经过「北京小平原」,然后通过关沟、古北口到达目的地。 可以肯定地说,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北京地区就出现了燕山南北文化的接触,对距今六七千年的平谷上宅和北埝头,昌平雪山、密云燕落寨等遗址的考古发据,都证实那时燕山南北两地文化均对北京地区产生了影响。古北口,就是当时燕山南北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之一。 距今三四千年前,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北京地区处于北方夏家店文化下层文化南缘与中原夏商文化的接触地带,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以及东北松辽平原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燕山山脉的南口、古北口、喜峰口以及辽西走廊等天然通道进行的。 西周初年,在这几条通道南端的汇合点——古永定河渡口大约10公里处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分封了一个诸侯国蓟,蓟城即今北京城的前身。 那时,华北大平原上早已是河道稠密,湖淀沼泽广布。这样的地方,人们是很难通行的。唯有华北大平原的西缘,也就是沿着太行山东麓南北一线高地,是便于古代先民往来的通道,这条南北通道,我们不妨称之为「太行山东麓大道」。而屏障华北大平原北端的军都山、燕山山地,虽然也阻断山前山后古代先民往来的去路。但是,其间有一些天造地设的峡谷山口,其中最重要的是居庸关和古北口两处孔道,成为山前山后的人们相互交往的必经之路。通过居庸关孔道的一条路,可称为「居庸关大道」;通过古北口要塞的一条路,可称为「古北口大道」。除此之外,若沿着燕山南麓东去,转过山海关和辽西走廊,可去松辽平原,这条大道可称为「燕山南麓大道」。 西周以后,至战国时期,燕山以北的游牧民族山戎、东胡常常越过燕山,通过「古北口大道」,攻打山南的燕国、齐国,这是南北文化另一种方式的接触。 「造化钟神秀,雄关自天成。」正是大自然的杰作,成就了古北口险峻的地形、地势,成就了这一名关要塞的伟岸与雄奇。 引自 一、天成要道通南北
12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