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页
为了防御退回到漠北的蒙古势力,明朝廷非常重,修筑北方长城和加强长城防务。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刚刚攻下元大都,朱元璋就命其整修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关隘。永乐元年(1403年)明迁都北京以后,明朝历代皇帝更是把修筑长城作为边防要务,修长城几乎与整个明朝历史相始终。明代长城不仅城墙高筑,墩台林立,长城各级防御工程(镇城、路城、关城、堡城、敌台、墙台、城墙、烟墩等)相互配合、层层节制,构成了一个以长城为核心的雄伟、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而且作战武器也有了很大发展,开始使用杀伤力更强的新式武器——火器,长城的军事防御能力因此更加强大了。 明代古北口更是一处雄关险隘,它既与东西两侧长城相互呼应,又自成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这里不仅设有正关——铁门关,正关之西潮河上还有水门关,潮河水从其下的三道水门通过。水门以西悬崖壁立,悬崖脚下有一条紧密相连的敌楼,人称姊妹楼,长城自姊妹楼盘旋直上。正关南2.5公里有古北口营城,即古北口城(今俗称关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设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年(1397年)升为密云后卫,下辖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古北口路参将亦驻此城。古北口城跨山而建,「南控大石岭,西界潮河川,为古北要冲地」。(民国三年《密云县志》)城周2公里外,有南、北、东三门,今城已不完整(西南角被京承公路切断,南门不存,其余部分城墙仍在,北门和东门位置清晰可辨)。 古北口正关南建有潮河营城,又称上营,驻兵守卫关口,指挥官为提调,今部分城墙及北墙上的玉皇庙尚存。古北口西南潮河川口还设有潮河关,筑有营堡,亦设提调守之,今城已毁。古北口关外潮河东西两岸还筑有两道「龙须」状夹墙,墙上各造三座敌楼,其外还有独立的烽燧,形成古北口关和潮河口外的一道钳形防线。古北口正是由于这重重防线、道道关口,共同构成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鞑靼部俺答汗之军巧用计策,突入古北口,兵临明京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庚戌之变」,随后俺答部又从古北口退出。其后数年,俺答不断犯边,数次兵临古北口。虽然如此,明代的古北雄关作为京北整个长城防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捍卫明都北京安全方面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引自 五、雄关锁阴气势雄
5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