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真理的追寻
五、真理的追寻
1、使信念为真的东西是什么?
1.1真理的两种类型
(1)经验真理:因事实为真;
(2)必然真理:因推理为真。
1.2为什么说经验真理是偶然真理
所有为真的经验陈述都仅仅是偶然为真(偶然真理),这是哲学中的一条普遍规则。
1.3信仰与其说是认识了真理,还不如说是希望自己所相信的内容为真。
1.4正是对事实的阐释而非事实本身,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1.5唯理论与经验论
唯理论与经验论是哲学上关于真理讨论的两个派别。
唯理论——知识基于理性。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有条件的)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他们认为,哲学推理能给我们提供问题答案,而且这些答案都是必然真理。
经验论——知识基于经验。代表人物:大卫.休谟、罗素等,他们拒绝“天赋观念”,主张所有的知识来源于经验。
1.6知识预设的重要性
位于我们所有知识喝信念基础处的哲学原理,是我们思维对预设,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相信、认识或思考任何东西。
2、怀疑论
2.1两个世界的假设
(1)存在一个“外部”世界——一个处于我们信念和经验之外的,不会受我们的想法影响的世界;
(2)我们能够直接认识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内容,即我们的观念、信念、各种经验以及那些所谓的必然真理(如逻辑规律和算术规律)。
2.2两个假设放在一起会导致的后果
我们永远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或至少是永远也不可能确信认识了这个世界。
2.3为什么说可以在不改变经验当中的任何东西的情况下,想象世界可能不存在或我们现在正在做梦?
一是我们所认为的先天原理(必然真理)是否仅仅对于我们的思考方式或语言来说才是真的,而并非世界本身的样子。
二是由我们的观念、信念和经验所组成的世界,会不会并不符合“外在”于我们的物理世界的样子。
这种我们可能无法认识世界的怀疑一般被称为怀疑论。
2.4笛卡儿的怀疑方法
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加以接受。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
笛卡儿接受了由“两个世界的假设”所推出的陈述,导出“我思故我在”的名言。
2.5大卫.休谟的怀疑论(休谟之叉)
休谟是一个经验论者,主张“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也就是我们能否通过经验证明一条真陈述(真理)为真?如果不能,那么能否说明它是作为一条“理想真理”而为真的?
“休谟之叉”:每一个可加以辩护的真陈述或者是“理性真理”(先天的)或者是“事实”(经验的)。
“休谟之叉”论证的意义: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这样一种思想:真理有两种(而且只有两种)类型——“事实”和“理想真理”,如果一种信念不能作为其中任何一种而得到证明,那它就是没有根据的。 2.6康德的知识预设(如“因果性”和“实体”)的重要性
所谓知识预设,是一种被康德称为“先天综合”的特殊类型的真理。知识预设是必然为真的,因为它们是使任何经验得以可能的前提。
3、知识、真理与科学
3.1科学虽然是一门经验学科,但和形而上学一样,也包括猜测、想象以及对不可见事物的说明。
3.2主导观察和实验的是假说和理论。
3.3科学有两种说法可以有力地维护其作为真理之门径
(1)科学在预测自然方面一直非常成功,它使我们有能力发明出工具,按照我们的意愿来改造自然。
(2)科学同时具有经验的和理智的诚实性。
4、发现真理
4.1传统的真理观:符合论——也就是说,一条陈述为真,当切仅当它与知识相符合。
4.2真理的融贯论:真就意味着最能与我们的经验和信念的整体网络相一致。我们之所以接受一个原理,是因为它能与我们的其他原理相匹配;我们之所以接受一则论证,是因为它源自我们所相信的东西,而且由它导出的结论我们能够接受;我们之所以能证据达成一致,是因为他与我们的假设相合,而且能够形成一幅融贯的图像。
4.3真理的实用论:为融贯论补充了一条附加的实践条件。即接受一条陈述或一种信念为真的理由之一,就是它是否能让我们更好地行动,是否能为未来提供富有成效的出来。
4.3合理性:意味着“合乎理性地思考和行动”,就是用理由或好的理由进行思考。
4.4为什么要合乎理性?
合乎理性是把握世界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认识你周围多发生的一切的最佳保证。它也关乎行动和生活——合理的行动、合理的生活。
4.5怎样才称得上是真理?
不论我们对真理做出什么样的断言,合理性规则仍将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也许拥有一种强大的洞察力或神秘的眼光,也可能哪一天会突然得到启示或在感情上受到触动,但我们的思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它需要理由,需要说得清楚,需要发展成一套关于这些洞察力、眼光、启示或感情的系统性理解。这就是真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