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密码—当历史遇见经济学 摘要
Fattiger (文艺胖青年)
- 大禹治水:掌握实质性权力
- 大禹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意在立威。权力的实质不是你能做你想做的事,而是你可以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这一点,从古至今同样从未 改变过。要真正掌握权力,你总要有那么几次做“恶人”的时候,这一 点是无法回避的。一些处于中层的管理者,出于个性或是不想得罪人的 考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想做“善人”“好人”。可是在不知不觉中,
- 纣王自焚:背锅侠能力太强
- 及不了几个人,不好也祸害不了几个人,真正能影响一国的,是看他能 不能协调好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平衡。对普通人而言,我们当然绝不能忽 视道德的价值,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但我们也 必须清楚,对一个人道德的评判绝不能代替对他个人能力和利益取向的 判断。而对一个管理者来说,用一个“好人”和用对了人,往往并不存 在必然联系。
- 分析到这里,我们发现商纣王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正确的,可 历史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无奈,正确的未必就一定能够成功。商朝的种种 政策弊端已经累积了数百年,各既得利益阶层早已是树大根深,彼此的 关系盘根错节,甚至连商王室都是这个利益关系网中的一员。这就好比 一个常年卧病在床的人,如果保持现状,就会被疾病慢慢吞噬掉生命, 可如果上了手术台,结果很可能就是直接毙命。
- 吴起之死:权力的理解偏差
- 我们总说“命运”, 大到一国, 小到一个机构, 利益格局其实就 是“命”,而人才是“运”,改革改的不是运,而是命。任何变法从根 本上说都是利益关系的改变。如果改革仅仅靠一个人的决心和才智,那 么无论他多强悍, 最终都是难以完成的。 改革之难, 就难在“逆天改 命”。
- 赵武灵王:制度比个人更有用
- 强人总有老去的一天。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没有为改革建立新的 基本盘,依靠利益受损的旧势力来治理国家,这些都注定了赵国的新政 难以持久。
- 完璧归赵:眼界决定成败
- 当然,要做到这一层,前提是你对整个环境的精准判断,而这就又 绕回到了咱们开头的那个问题——格局要大,眼界要广。
- 纸上谈兵:执行者的无奈
- 有一句话叫“谋定而后动”,就是说凡事你只有想好了,计划周全 了,才能行动。让手脚跑在脑子前面,这绝不是一个好习惯。要是放在 国家或者是企业层面这就叫战略决策。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事情的成败, 在最开始的谋划阶段就已经基本确定了。
- 商鞅变法:成功的改制重组
- 这种知识多元化,在本质上和文化多元化差不多,它首先带给你的 好处是让你的未来具备更多的可能性。谁也不能保证你毕业以后一定就 专业对口,更不可能保证你一辈子只干一个领域的工作。知识多元化的 积累过程,首先培养的就是你的学习能力,如果一个人脑子里的大部分 知识都不是老师教给你的,而是自己学的,那么在面对一个新领域的时 候,这个人肯定会比其他人心里更有底。
- 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改革,说白了无非两种:修改利益分配和修 改利益关系。
- 其次,《求贤令》没有说什么“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或者是“追求 崇高的理想”,里面对待遇说得非常简单明了——“与之分土”,也就 是直接给你干股。“理想”只能是留给人才自己去谈,当一个老板和你 谈“理想”谈“价值”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他给不了你“现实”。
- 激情只适用于具体的执行者,作为领导者,冷静和沉稳才应该是你 应有的美德。我们做任何事、处理任何问题,首要之处就是要找到问题 的症结,并且自始至终能抓住这个核心不放。否则,你面对的就是一个 个细碎的具体问题,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用不了多久,你就 会淹死在各种问题的汪洋大海里。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改革,动增量肯定比动存量的阻力要小。 改革能不能推进,首先取决于人,取决于是否可以让足够多的人成为新 政策的受益者。这里说的受益,是说人们在新的体制下能得到更多的机 会、更多的可能性,这和开仓放粮式的收买完全是两码事。
- 这就又绕回到了前面说到的一个问题。改革需要受益阶层的支持, 朝廷应该提供的,是上升通道和机会,而不该是利益本身。通过这种渠 道上来的那叫精英, 如果搞李自成式的开仓放粮, 直接向下层释放好 处,最后选拔上来的新贵阶层,必然是投机专营者。因为你释放的利益 再多,也不可能惠及所有人,惠及的只能是某个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如 果不是通过优胜劣汰得益,那唯一的方法,只能是通过投机钻营得利。
- 冰炭同炉:秦法与激赏体制
-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问题是,规则的制定,根本目的并非是维护每 一个个体的公平和公正,而是为了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在制定规 则的过程中,你始终都应该坚持“算大账,不算小账”。你需要的是从 整体层面计算各个阶层的利益得失,而不是把自己代入到某个具体的人 身上去算账。
-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恶,恰恰是打着道德的旗号,做着事实上最不道 德的事情。所以在秦国,则干脆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你这 种“装”,属于严重的犯罪行为,是在挖大秦帝国的墙脚。
- 《吕氏春秋》:精准的营销推广
- 两千多年前商鞅的改革,给平民精英们提供了挤上车的机会,而当 他们坐稳以后,也开始琢磨如何关门,不让更多的人挤上来了。关于这 个问题,我们是无法用什么契约精神或是道德说教来解决的,因为它的 根源是人性,是人趋利避害心理下的必然选择。唯一可靠的解决途径, 就是用规则和权力来加以制衡。
- 政治永远是一门“玩”人的艺术,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先建立自 己的基本盘。所谓的基本盘,细说起来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利益一致者。你和他们无须建立太多的密切联系,因 为利益一致,最起码他们不会是你的反对者。你要做的是,在行事时不要伤害到这些人,将人家推到对立面。商鞅变法时的底层百姓就属于这 个群体,他们在多数时候是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可是如果他们反对,那 你将寸步难行。不论你要做什么,对大众抱有必要的敬畏之心,这是最 基本的处世原则。
- 第二个层面,支持者。支持者并不是指狂热的粉丝,而是指从前一 群体中甄选出的精英。这些人应该具有实际行动力以及高于多数人的自 我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说得直白些,这些人首先得是聪明人。绝不能靠收买、贿赂来建立自己的支持者群体,这不仅仅是道义问 题,而是这种收买换来的忠诚度,必然和你所掌握的资源成正比,一旦 你的资源保有量出现波动,那这些人必然会一哄而散,从而加剧你的危 机。收买所得到的支持者,在质量上也是无法保证的,保不齐他们就是 会把你坑死的“猪队友”。
- 基本盘的第三个层面,就是核心圈子。这里面的人将是你直接依靠的力量。
- 李信伐楚:有担当的领导才可爱
- 如今有句很俗的话:“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句话 不无道理,大到国家之间的战争,小到企业做项目,成败归根到底靠的
- 是实力、资源,它们决定了某件事你能不能做,而所谓技巧、谋略,这 些因素能决定的只是资源的利用率高低。你做的事越大,越不可以倚重 那些看似花哨的技巧,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不能为了“面子”伤及“里子”,因为“里子”没了,“面子”再 大,最后也撑不住。这话说起来简单,可是真能做到的人却并不多,尤 其是身居高位者。他们总会认为,人的社会地位越高,越是不能认错, 认了就会损害自己的威信。可事实是,你的地位仅仅取决于你所掌握的 资源,当然其中也包括你的智力资源,而“认错”,某种程度上说也是 一种智慧。地位高下与一个人会不会犯错,之间没有丝毫联系,只不过 身居高位者犯错又不认错,危害会比普通人严重得多。
- 道理说来说去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人贵在务实。 适当地不看重面 子,有时候也未尝不是一种智慧。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事,就是慕虚名 而不避实祸。
- 李斯上位:从郡吏到丞相的攀爬
- 李斯选择师从偏实用主义的荀子学派,这恰恰是一条对平民子弟来 说最可靠的路径。富裕家庭出来的孩子,没什么生存压力,静下心来坐 而论道,或者专研一下诗词歌赋、音乐书画,培养一身文化气息,这一 点完全没问题, 而一般家庭乃至寒门出来的孩子, 要想获得上升的机 会,必须更加务实。
- 我们总结一下:要做“米仓之鼠”, 把握议价权, 就需要沉下心 来,积累足够的势能,而不是急于变现。具体而言就是提升能力、扩展 人脉、并且拥有非凡的见识,要做到前两点,最重要的在于务实,而拥 有非凡的见识靠的是智慧,这只能说可遇而不可求了。
- 从古到今,这个世界一直都充满了各种诱惑:权力、金钱、美色, 甚至虚名。 其中任何一种都可能会让人们去逾越那些日常的规则、红 线。而坦率地说,绝大多数人是肯定经不起诱惑的。
- 一套成功的组织体系正常运转的大前提,不应该是假设多数成员都 能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相反,是要尽可能避免去考验人性。就比如 秦王室对丞相的态度。当丞相达到人生的巅峰之后,秦王不给机会让他 们在权欲与忠诚之间做选择,而是让他们以尽可能体面的方式谢幕,届 时国家政权将继续正常运转,而软着陆的前高管也可以安享富贵生活。 如此虽不完美,却是一个各方利益都可以平衡的结局。
- 这并非是人品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信念和追求是所有人走向成 功的最大动力,而当有朝一日成功真正来临之后,如果不对自己的心态 加以调整,依然干劲十足地在既定的轨道上狂奔,那么信念就可能会异 化成一种执念,最终把成功之路变成一条自我毁灭之路。
- 前面我们说过,任何人的发迹,将其过程简化之后,不外乎三个步 骤:守正、积势、待时。所谓守正,是要维持起码的良知和底线,无论 是做事还是做人,这是基础的一步;所谓积势,就是积累自己的才学、 经验、人脉、见识;待时,顾名思义就是等待时机。对普通人而言,待 时说好听点是概率问题,说不好听就是看运气,总之这是不可控的。
- 赵高的父亲曾经是秦国廷尉府的官吏,赵高从小耳濡目染,对司法 工作以及法家学说都异常熟悉。在通过了秦国的公务员考试以后,很年 轻就进入了中央直属单位。史书中对赵高在那段时期的评价是:工作勤 奋,行事坚韧不拔,果断敢行。秦奉行以法治国,赵高正好专业对口, 所以后来就被一路擢拔,不但成了嬴政的办公室主任,还成了少皇子胡 亥的老师。严格说起来,赵高和李斯应该算是同行,而这二位后来的经 历,也精准地诠释了一句话:知识不等于智慧,水平不代表良心。
- 二世而亡:秦帝国的起落
- 上至君王, 下到平民, 关于为人处世, 终归离不开三个字:道、 势、术。 所谓道, 正道、道德、道义;所谓势, 一个人所能掌握的资 源;而所谓术,说通俗些就是心机。把自己变成“心机婊”,最后吃亏 的肯定是自己。可如果你真的认为只要心中光明,世间就没有黑暗,一 味死守政治正确,那即便你是皇帝,你也同样死定了。
- 取舍有方:“格局”影响未来
- 有句话叫“搂草打兔子”,很多人在处世的时候,总会这么想,在 做一件事的时候, 如果看见一些其他的机会, 也可以捎带获得一些利 益。这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但如果过分关注这些次要目标,最终殃 及主要目标,那就得不偿失了。
- 舍得,有“舍”方有“得”,而舍什么、取什么,归根到底靠的是 一个人对全局的掌控,也就是所谓的“格局”。
- 搅局之道:规则的把握与利用
- 在历史书里,但凡是涉及变法、改革之类的内容,必然会记载那么 几次朝堂之上唇枪舌剑的辩论,譬如最著名的西汉盐铁会议。最有意思 的是,这些辩论最终无一例外都是以改革派的胜出而告终。辩论说得通 俗一点就是彼此讲道理,而在政治世界中,往往最无用的就是讲道理。 改革归根到底改的是利益划分,是利益关系,而利益归属没有对错,只 有输赢、得失。
- 任何关于改革的动议,一旦被拿到朝堂之上讨论,其实说明最高层 的心里早就有了答案, 讨论并不是真要听那些未来的利益受损者讲道 理, 而是要通过争论本身来看清谁支持、谁反对, 通过辩论的激烈程 度,对未来改革的阻力做出一个预估判断。即便是反对声浪过大,作为 决策者也不过是暂时作罢,换个时间再做而已。
- 真正高明的反对者,在这个阶段是不会跳出来打这种无用的口舌官 司的。所谓“疾风过岗,伏草惟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阵大风刮 过山岗,那些挺拔的树木,很容易就会被大风连根拔起,可那些见风就 趴下的小草,反倒可以生存下来。两千多年前关于商鞅变法的记载,在 新政推行之前,秦国高层并没有闹到要杀人立威的地步。
- 搅局的铁则之一:你要争的是输赢,而不是道理上的对错,当大势 无法阻拦的时候,保全自身就是第一要务。
- 搅局的第二条铁则:成功破坏一样东西的前提,不是憎恶,而是了 解。
- 所谓威信,威即权威,信即信誉。对任何机构的领导者而言,失信 的危害往往远大于失威。而企业面对社会大众的时候,同样如此。然而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很多人恰恰是在反其道而行之,在他们看来,维 护面子远比维护信誉要重要,而最终的结果,自然是信誉没了,人心散 了。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暂且不考虑道德问题,所谓权谋,最高的境界 并不是玩阴谋,不是隐瞒欺骗,而是把握事态发展的节奏、操弄规则, 而最高明的搅局,则是把握大势、操弄人心。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详细 说明。
- 内行外行:“统”“治”需分离
- “治”就是处理具体的业务,这其中包含了大量专业知识和实际操 作经验。而“统”就是如何处理人的问题: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保 持不同人之间的责权平衡、利益平衡……
- 怀才不遇:见识与能力不是一回事儿
- 所谓的能力,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两种: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而这两种能力是否可以给你带来实际的利益, 则要看你自己的人生定 位。
- 一个人的见识和他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其实并不是一回事。所谓 见识,或者说判断力,是你可以一眼看到问题的本源。就好比屈原,他 可以看到秦国才是楚国最大的危险,也可以看到楚国真正的出路在于学 习秦国,搞变法改革,屈原当时还为此专门制定了一套新法令,可以说 屈原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但是能力呢?
- “见识”是一个定性的问题,而“能力”则是一个定量的问题。屈 原和绝大多数自认怀才不遇的人一样,缺乏的恰恰是能力。仅仅能看清 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还能根据现实情况,将 一个大目标层层分解,做成具体可行的“任务包”,并且能够找到合适 的人执行下去。
- 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但它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 普遍,多数时候,这不过是人们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出了问题,混淆 了“见识”与“能力”罢了。
- 项羽之殇:从奋斗的落魄贵族到自刎的西楚霸王
- 如今总有那么一些人,到处贩卖所谓的“成功学”。事实上,任何 一个人的成功,里面都包含了大量偶然因素,甚至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相对创业而言,守业反倒更需要智慧,运气在其 中的权重通常微乎其微。换句话来说,对今天的大多数人而言,研究一 个人是如何失败的,其实比看他是怎么成功的,更有意义。
-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或者说所扮演的角色发生变化,最终肯定都要 落在这三样上面。 “利”最简单, 你的工作所能给你提供的财富就是 利;“权”即权力,只要是和人打交道,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工作, 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可以影响他人的权力,即便是天天宅在家里的作者 或是程序员也不例外;至于“责”,则是一旦你的职务行为出了差池, 你需要承担的责任。
- 一种于人于己都有利的理想状态,是每个人的责、权、利可以保持 平衡。而在两千多年以前,项羽恰恰是因为没看清这个问题,结果栽了 他这辈子最大的一个跟头。他后面的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始于 这个错误。
- 从责、权、利的角度来说,那些看似无比荣耀但事实上责大权小的 位置,从处世之道的角度而言,可以说是大忌。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说, 能否保持责、权、利三者配合, 其实也是评判一套制度成功与否的标 准。权大而利小,则容易滋生贪腐;责大而权小利小,会打击士气、流 失人才;责小而权大,则容易滋生弄权者,架空上级领导。
- 人的精力终归是有限的,当你身为最高管理者,却把大量精力投入 具体的实际操作当中时,必然意味着全局化的管理缺位。即便是牧羊人 都知道,在放羊的时候,自己只需躺在石头上晒太阳,而不需要去插手 牧羊犬对羊群的管理。在现实中,很多人因为业务能力强被提拔到管理 者的位置,可是在心理上,他们却依然没有习惯这种角色的转换。专业 素养的强大,可以让你在做管理者的同时,兼具一部分指导者的角色,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越俎代庖。
- 刘邦称帝:心理定价与格局
-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草根上位”“草根逆袭”的第一个黄金时 期,而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的,显然是后来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草根帝王 ——刘邦。这里我们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能“逆袭”的“草根”其实 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草根”,只不过是老天爷小小的一次任性,最初把 他们放错了位置而已。
- 我们知道,知识可以靠后天努力去慢慢积累,但是还有一些东西, 靠努力也是得不到的——这就是一个人的“格局”。那什么是格局呢? 形象点说,它就好比是我们心里的一套定价体系,对我们来说,什么算 贵,什么算贱,什么算重要,什么算不重要,这些问题决定的不只是你 的消费观念,也是你给自己所设定的“玻璃天花板”的高度,一旦到达 这个高度,你将很难再有提升。
- 社会中下层要想挤入上层,最大的障碍恐怕并非是财富和人脉,而 恰恰是他们脑子里的那套估价体系。一个平民之家,不精打细算肯定过 不好日子,但是一个人天天忙于精打细算,也的确不太可能有精力再去 算大账。细说起来,这世上又有哪个富翁的钱是靠省出来攒出来的?身 份和思维如果脱节, 不会是一件舒服的事, 王者的思维配上底层的地 位,如果没有机遇,那就是一个悲剧;反过来如果地位上升了,却依然 没摆脱穷人的思维,那你可能就是《人民的名义》里那个“穷怕了”的 赵德汉。
- 萧何择主:育木而栖
- 而从技术层面来说,在乱世造反和现在创业本质上差不多,都是一 件有高风险的事。见识、智慧、理想这些特质是王者的必要条件,但仅 仅靠这些是不够的。一个人要走到那个位置,还需要有一股王者之气, 王者之气就是:关键时刻能够大开大合,行事舍弃中庸、杀伐决断,拥 有常人所不及的决心和毅力,不受日常舆论、世俗道德的影响和左右, 虽濒临困境却能举重若轻,胸怀天下而放眼四海……
- 德不律人:贤者居其位,能者在其职
- 拥有足够大的胸襟,不被情绪所干扰,这也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 养。
- 对此,刘邦就是一笑了之。通常来说,只有在技术层面找不出人家 罪过的情况下,人们才会用道德来否定一个人。反过来说,有人举报陈 平有道德污点,这些事情的真假暂且不论,这恰恰说明了他在做事方面 让他们挑不出毛病。
- 从领导者角度说,过分的道德洁癖,绝非一个好习惯。德可自律, 而不可律人。对用人而言,只能凭借几个量化标准来管理人,毕竟在很 多时候,道德这个东西是很难量化,也很难统一认识的。适当的包容,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管理者的一个必备要素。
- 当然,一切终归是有度的。国家终归是要有一个道德风尚的问题, 企业也肯定要考虑公众形象。对于这个问题,在战国时代,孟子就给出 了答案:贤者居其位,能者在其职。把道德模范放在标杆的位置上,把 有能力的人放在做实事的位置上去,二者互不干涉,并行不悖。
- 韩信失势:议价权因何贬值
- 对今人来说,提高自身面对上级的议价权,这是无可厚非的事,但 是在途径上,议价的正道应该是提高个人能力和拓展自身资源。如果仅 仅因为一时的态势改变,让你手中有了更多的议价权,这个时候,还是 谨慎为好。
- 害己的处世哲学。有本事的人,多多少少会有那么点孤傲,但是万事有 度,一旦过度,就会造成一个人性格的扭曲。
- 这个世界上,人们从来不会因为你有才华而理所应当高看你、厚待 你,非功不赏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社会运行的基本常态。才华仅 仅意味着你有条件立功。说得再通俗点就是,人家给你什么,不是因为 你有能力,而是因为你的能力能够换来别人需要的东西。而韩信彻头彻 尾偏偏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 至于让侮辱自己的无赖做官,这种心态其实也不新鲜。好些草根出 身的人在富贵之后,往往也会回老家大摆宴席,宴请那些曾经轻视乃至 羞辱自己的人。说到底他们还是没有摆脱过去的弱者心态,没有长出一 颗真正的王者之心。对于羞辱自己的这些人,其实最好的态度应该是无 视,而不是蹲下来俯视,你对他们多看一眼,都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
- 其实说到底,性格和心态本质上同样是智慧的一部分。
- 黄老之术:“不折腾”的智慧
- 其实无为而治并不新鲜,拿现代企业打个比方,一个企业在经历了 上升期以后,在市场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时候只要保证资金链稳 定、上下游稳定、内部人员稳定,基本就可以无为而治了,那些为改而 改的所谓的改革、企业文化,其实都是毫无必要的。无为而治的大前提 是企业已经完成了上升期。
-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也好,如果无法维持这种政策 的延续性,那么任何看似非常美好的改革方案,最终都只能是一张画上 的饼。
- 如果对秦汉时代做一个总结,可以这么概括:一次成功的改组,肯 定得有人做“恶人”才行, 这样才能为后来者留出余地。 而作为后来 者,绝不能抱着摘桃子的心态,肆意挥霍前任的成果。退让妥协可以, 但绝不能无原则地退让,而且这种退让,日后还是要慢慢找补回来的, 这就需要政策可以在几代领导者之间连续下去。
- 尾声
- 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有书籍作为载体,我们只要肯去学,掌握某 一领域的知识并非难事,而智慧则不然,它永远都只可能存在于一个个 的具体事件当中,需要我们自己去总结。知识就好比录入电脑的各种数 据,智慧相当于这台电脑的CPU,而人,就是这台电脑。
4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