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东亚世界”的再省思:以政治关系为中心
润仁儿~
读过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
P364
目前东亚史研究的争议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政治面,是否一直存在着中国的一元霸权,而其他政权都臣属于中国;或是多元霸权并立,如中国和日本。二是在文化方面,或有学者强调此区域内文化的普遍性和共通性,或有学者强调不同地域、国家的特殊性。
首先,东亚诸国的关系虽然也包括武力威胁与对抗,但目前的研究可以证明,中国除了对于其所认定的郡县范围内的地区外,一般而言,并没有现代观念中的领土与资源的野心。因此我们不能用西方历史经验中的“帝国”观念去理解现代历史学者所谓的“中华帝国”。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是尝试用历史上中国统治者本身所创造出的一套政治论述,如“德化”、“近悦远来”等来理解中国与域外政权的关系。无疑古代的中国与域外政权的关系仍是一种权力关系,中国方面仍企图在这种关系中建构中国的霸权,其亦为一种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P366
其次,人们对于礼仪符号所衍生的政治秩序的诠释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是受限于当时的知识框架。古代东亚的相关知识的源头有二,一是秦汉皇帝制度成立后所形成的各种制度,二是西汉中期以后的“儒教运动”对于政治秩序所作的经典诠释活动。于是儒家创造出一套政治诠释学活政治论述,典型者如天命思想、“天下”理论、德化观念、正统观等。这些学说成为东亚地区的共通政治知识。而这套知识具有两面性。一,它们被视为“普世”的观念,而非作为“一国”的中国的知识,故可以普遍运用。二,当中国域外政治行动者在使用这套观念时,也作了重新诠释的工作。
P366
二、古代中国文化作为普世文化
在理解“东亚世界”时,首先应克服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概念,或日本学者所谓的“一国史”的观点。由于近代以来发生于东亚地区的民族国家运动,许多国家为适应民族国家的建构需要,而发展出“国粹”的民族文化概念。中国则更是民族国家,“中国文化”也成为中国的民族文化。相对于此,有“日本/日本文化”、“韩国/韩国文化”。再细部而言,则有“中国儒学”、“韩国儒学”。然而以此民族国家的观点回溯东亚古代史,或许可以探知隐藏于历史表面的某些事实,但也必然会有一些盲点。因为当时人的世界观中,没有这一类民族国家的概念。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而儒学、律令是这个民族国家的特殊文化内涵,恐怕不是古人的观念。
P367
再进一步言之,东亚史也不可一概而论,而可分成诸阶段。在10世纪之前,中国周边各国处于建国的过程中,即从部落政权脱胎而为国家。在这个阶段,诸政权都只是处在“前国家”的阶段,故其政治关系的思考脉络并非国家与国家间,中国文化对于这些周边国家而言也不是现代意义下的民族文化。
---------
四、结语:对于“中华思想”的反省
P378
古代东亚世界的政治理论及其知识的来源主要是中国儒家通过经典诠释的过程与手段所生产出来的。儒家所创造出来的这一套政治诠释学或政治论述,典型者如天命思想、天下理论、德化观念与正朔、正统观等,成为这个区域共通的政治知识。而这一套政治知识为中国域外的统治者所运用,且重新加以诠释。此复杂且有趣的政治、文化交流过程,应可从更丰富的理论立场重新加以检讨。
润仁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中国古代的罪的观念
P261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中国法制史及其相关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犯罪(crime)主要是...
-
汉唐间的丧服礼与政治秩序
五、六朝时期有关旧君服制的辩论 P300 在汉晋之际,由于儒教的形成,儒教的经典成为圣经甚至...
-
所谓“东亚世界”的再省思:以政治关系为中心
-
皇帝制度是否为专制?
三、西方历史中的“专制” P385 对于中古的封建君主而言,他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因为君权受两...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