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茅土”与封爵的连结历程
二、先秦时期的社稷祭祀与五色土的由来
P201
茅土仪式的核心,在于天子将对应方位的五色土授予诸侯,诸侯以此土在封国建立社稷。早在先秦时期,天子与诸侯就相当重视社稷祭祀。儒家经典多有关于诸侯祭土或社稷的论述,如《公羊传》云:“天子祭天,诸侯祭土”。《礼记•王制》云“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可知诸侯祭祀土地社稷,是先秦时期即已出现的礼仪。
P204
到了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日渐成熟,发展出刍衍的“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基础,再与其他具体观念或现象结合,例如五色、五方、五味、五藏等,建立理论体系。战国末年,东南西北中五方、赤青黄白黑五色的观念正式组合为一,但尚未应用于实际政治。
P205
《尚书•禹贡》为战国时期完成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与即将到来的“大一统”时代相关,因此,五色土概念的出现,应不会早于战国时期。五色土与五方社的重心,不在于四方的诸侯或社,而是位于中央的天子。诸侯必须获得天子的册封,才能确立封国统治者的身分,此说近似于战国诸子强调中央集权之论点。以五色土为核心的“茅土”制度,应为战国时期成型的理论,但是尚未落实到政治体系当中,直至汉武帝时期,正式将五色土用于册封诸侯王的礼仪,茅土才初步落实于政治活动当中。
P210
至于五色土,则是用于封禅礼仪。如汉武帝至泰山行封禅礼时,使用了三脊茅与五色土:
“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
文中的一茅三脊,《集解》引孟康云“所谓灵茅也”,也就是管子所称的“三脊茅”。在仪式之中,三脊茅作为坐垫,五色土则是用于增叠土封。
P219
总而言之,汉武帝将五方、五色等概念置入册封诸侯王的礼仪,并将白茅与五色土用于其他意识之中。然而汉武帝没有把茅土仪式中关键的白茅、五色土赐予诸侯王,显示茅土尚未全面落实于制度之中。至西汉后期,茅土逐渐为世人所熟悉,成为诸侯王乃至列侯的代称。王莽正式将茅土纳入册封礼仪,并为东汉以降的朝代所继承。
------------------------
小结
P236
在西汉时期,儒家经典所描述的各项礼仪制度,尤其是以皇帝为中心的郊祀、宗庙、明堂礼制,都经历长时间的发展方才落实于政治体系中,此一结果被称为“儒教国家”或“儒教国教化”。茅土广为人知的时间,便是在儒教国教化的初期阶段,并且成为封爵的代称。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西周大行分封时,即授予诸侯茅土,置于各诸侯封国内的宗庙,作为诸侯身分的证明。王莽推动复古改制,真正实践了茅土制度,然而王莽不用白茅而用菁茅,也突显茅土在推行之初未有定制的窘境。
东汉王朝为了彻底否定新莽的正当性,废止西汉后期以来多项“复古”制度,其中一项就是废除王莽推行的五等爵,重新以诸侯王与列侯作为封爵体系的中心。然而,东汉士人仍试图将儒家“经典”的封建秩序,比附于现行官制,遂造成东汉政治的二元倾向:在现实的政治体系,不断强调诸侯王、列侯与太守、县令的地位职权,相当于西周诸侯。另一方面,《白虎通》等经学著述,却完全忽视现行官爵,直接建构五等爵论述,抬升五等爵地位仅次于天子。东汉虽然保留茅土制度,但朝廷仅授予诸侯王茅土,排除列侯。至西晋施行五等爵,授茅土的对象遂包含诸侯王与五等爵。从茅土制度的演变来看,朝廷授予“茅土”的对象,相当于各时期“封建”所适用的范围。
结合了方位、五行、颜色等的茅土制度,实以皇帝为中心进行运作。诸侯王被分封于四方,而决定其方位颜色的基准点,就是天子首都所在,因此天子位于天下之中,诸侯王为王室藩屏的构架于焉成形。
润仁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爵制变化与政治秩序
P35-36 汉代的十二等爵制,在制度上可对应公、卿、大夫、士的身分序列;然而二十等爵与儒家经...
-
第三章 “开国”与封爵的虚散化倾向
P113 魏晋南北朝的“开国”制度,简而言之乃“开封建国”之制。天子授予诸侯封地,诸侯凭藉封...
-
第四章 “茅土”与封爵的连结历程
-
第五章 爵制与魏晋南北朝册封体系
P241 高明士、韩昇等学者则认为,魏晋南北朝的外臣形态,是延续秦汉以来的天下秩序原理。中国...
-
第六章 结论
P299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居于官僚体系的主导地位,宗室的权力与主导地亦较东汉大幅提升。然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