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恐吓与暴力
本章作者运用通篇的举例,认为“言词不是暴力”,这不是犯了作者自己反复提到的“非此即彼”的谬误吗?虽然我的确知道,本章的重点其实是针对“脆弱人设的谬误: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2017年7月,巴雷特在《纽约时报》发文,提出三段论:“如果言词会导致压力,再如果长期的压力会导致身体伤害,那么话语——至少某些类型的话语——看起来就构成了某种暴力。”作者认为这导致了“言论可以构成暴力(即便其内容压根不涉及威胁、骚扰或煽动暴力),这一观念四处蔓延”,但是所谓的“至少某些类型的话语”不就是指“涉及威胁、骚扰或煽动暴力”的话语吗???
纳尔逊•曼德拉:“妖魔化我们的对手,不把他们视为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也就放弃了和平解决分歧的可能,以他们为靶子的暴力遂为正义之举。”
斯多葛主义:养成我自岿然不动的心性。
马可·奥勒留:“勿择于害,无感于害;无感于害,汝实无害”。
范•琼斯的“反脆弱”:“披挂上阵,去学习如何应对逆境吧。”
63人阅读
Orbiu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章 情感推理的谬误: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微侵犯(microaggressions)的概念由哥伦比亚大学德拉得·温·苏教授于2007年提出:(P57) ...
-
★第3章“我们vs他们”的谬误: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
最小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P81) 社会心理学系列实验,由波兰裔心理学家亨...
-
第4章 恐吓与暴力
-
第5章 政治迫害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人具有“双重性”(homo duplex):(P139) 1. 作为个...
-
★第6章 政治极化的恶性循环
议题的极化:(P175) 图6.1来自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自1994年起,该中心开...
> 查看全部1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