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页
二、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繁荣期 隋唐时代,特别是盛唐,迎来了莫高窟石窟艺术发展的繁盛期。 莫高窟石窟艺术发展的繁盛期,最主要的特征是艺术风格的中国化。中国化的敦煌石窟艺术风格,有许多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世俗化代替了神圣化。 唐代彩塑的匠师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突破了佛教造像的清规戒律,以汉族现实生活为基础,参阅胡商、贵妇、武将、国王、大臣、梵僧、尼姑等现实人物形象,加以艺术概括、提炼、加工,塑造成莫高窟里的众多佛教艺术形象。 盛唐时代的菩萨形象,只不过是披着一件佛教外衣的世俗少女的形象。在这件佛教外衣的里面,流淌着世俗人的热血,跳动着世俗人的心脏,梦想着世俗人的理想,甚至还有世俗人的外貌和个性,只不过在敦煌石窟中,它们都被理想化了。 画家张大千,于1941年春末,由成都先乘飞机,再乘汽车,再乘骡车,最后骑马,终于到了敦煌。当晚刚刚住下,就迫不及待地带着手电筒、蜡烛进了石窟。只见正面墙上,有一个彩绘侍女,亭亭玉立,面部丰满,眉清目秀,服饰的线条柔和有力,栩栩如生。张大千惊呆了,反复观察,赞叹不已,久久不愿离去。 《天女散花轴》,散花天女,楚楚动人,脸形丰满而俊俏,眼神盈盈而沉稳,酥胸丰隆而白净。张大千甚至感到她就是一个真实的人,甚至有「相亲」的奇想。他写道: 偶听流莺偶结邻,偶从禅榻许相亲。 偶然一示维摩诘,散尽天花不着身。 张大千说:「人物画到了盛唐,可以说已达到了至精至美的完美境界。敦煌佛洞中有不少女菩萨体,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 第194窟菩萨像,与45窟中的菩萨像一样,是石窟中最美的菩萨像之一,就像生活中美丽的少女。她头梳双鬟髻,长眉连鬓,双目下视,面颊丰腴,上身袒露,身穿圆领无袖上衣,披巾回绕搭于左肘。衣裙上彩绘花朵,富有丝绸织绣的真实感,下身罗裙宽绰,赤足承裙,站在圆形莲台上,身躯微作扭动,姿态妩媚。人们看到她,不像遇到了没有人间情感的神,而像遇到了有血有肉、有世俗情感的人。 反弹琵琶的形象就是唐代舞蹈形象的反映。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北魏时即从西域传至中原,是丝绸之路上影响最大、历时最久的乐器。敦煌石窟壁画中出现的乐器有40余种,4000余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琵琶。琵琶与能歌善舞的藏民族相结合,产生了美丽的反弹琵琶形象。 莫高窟反弹琵琶最早出现在盛唐,最精美的反弹琵琶图出现在中唐第112窟,人物形象十分优美,身姿律动性强,肌肤如雪,似有弹性,体态丰腴,秀眉细眼,神情专注。舞者左手高扬按弦,右手反弹拨弦,富有质感的纤腰、丰隆的胸、臀,构成了起伏的优美曲线。左足踏地,右足触腿反弹,仿佛能够感到肌肉的张力。人物线条流畅,色彩艳丽,画面充满了动感和韵律,唐代宫廷中绝美的舞伎,跃然纸上。我们不觉得那是宁静无声的,我们好像听到了悦耳的音乐。我们不觉得那是静止的画面,我们似乎看到那位美丽的舞伎和着音乐的节拍,抒发着内心最美好的情感。 世俗化必然带来个性化,因为世俗人都有不同的个性。比如《散花天女》,天女本来是佛国世界的人物,但是,这些天女绝不是毫无世俗情感的符号,而是世俗个性的表现。你看,那些天女,变化多姿,无一重复。有立有坐,婀娜多姿。或者神情专注,听佛说法;或者窃窃私语,目光流盼;或者手舞足蹈,欢喜无限。就像世间美丽的少女,或喜悦、或沉思、或流盼,一举手,一投足,风情万种。 引自 第一讲千年沧桑莫高窟
7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