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页
今北京地区在隋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分地区;在唐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檀州全部(今密云、怀柔、平谷县境)和妫州东部(今延庆县境)地区。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将幽州改称涿郡,唐初改郡为州,复称幽州,唐玄宗天宝时一度改称为范阳郡,以后又改为幽州。幽州治所设在蓟城,城址和北魏相同,一直到五代没有什么改变。 隋代涿郡户口达八万四千多户。经过隋末动乱,唐初幽州剩下二万多户,檀州只有一千七百户。到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一755年)幽州增加到六万七千户,三十七万口;檀州增加到六千户,三万口。整个北京及其附近地区①,八世纪中叶人口达四十万人左右。 幽州的居民主要是汉族,同时包括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幽州由于地处华北通往东北的要冲,一直保持着与北方和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密切联系。汉族劳动人民常常迁入少数民族地区谋生,少数民族人民也常常到这里来经商,或者就定居下来。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再建,给民族之间的来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隋代居于辽西的一部分栗末靺鞨人,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迁于幽州城,以其首领为世袭刺史,于蓟县罗城内置衙署。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又迁往今怀柔西南的桃谷山。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打败突厥,一部分突厥人迁入幽州地区。唐太宗时有一万四十高丽人迁入幽州城,以后散处幽州各地。唐高宗时一部分新罗人迁入良乡广阳城。七世纪末,契丹人反抗地方官府的压迫,一度攻占了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长期居住在营州地区的突厥、靺鞨、奚、契丹、室韦人迁入内地,其中一部分先后定居在幽州的良乡、昌平、潞(今通县)和幽州城内外等地。公元732年(玄宗开元二十年)又有奚的李诗部落五千帐迁入良乡广阳城。这些入居幽州的少数民族,除了一部分迁还营州,一部分迁离的以外,到玄宗天宝年间留居在现北京市境内的还有七千一百三十八户,三万四千二百九十三人。② 幽州城在隋唐五代时期始终有许多少数民族定居在这里,是北方农业居民和牧业居民物资交流的中心,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在这里交流和传播。 幽州地区的政治情况 幽州地区的豪强大族地主经过北魏末年杜洛周起义军的冲击,到隋时已经衰落。原来他们世代直接控制本地政权,隋文帝时燕荣为幽州总管,故意把代为著姓的范阳卢氏「皆署为吏卒以屈辱之」。③地方行政完全掌握在隋王朝委派的地方官吏手中。 隋炀帝时,幽州地区的人民曾被大批征调去服各种沉重的劳役,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永济渠,并在幽州城内修建了临朔宫。男子不足,妇女也被征调。隋炀帝三次攻打高丽,都以涿郡作为兵马粮饷的集结地。公元611年(大业七年)二月隋场帝下令攻打高丽,从四月到次年正月,他亲自坐镇涿郡,监督各项准备工作的进行。到612年(大业八年)初就在涿那集中了军队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出师时用了四十天方发遣完毕。每次退兵也都在涿郡进行休整。这些都给幽州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①以上唐代幽州户口数字包括今武清、永清、安次、涿县、固安、新城等地户口数字。见《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新唐书》卷三九、卷四三下《地理志》。 ②以上民族迁徒材料见《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新唐书》卷三九、卷四三下《地理志》;《旧唐书》卷一八五下《宋庆礼传》。 ③《隋书》卷七四《燕荣传》。 引自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幽州地区的城市和居民 在隋末农民战争初起的年代里,涿郡驻有辽东退兵,农民的斗争受到很大影响。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在河间大败薛世雄所率幽蓟精兵后,农民起义军在幽州地区迅速发展。易州起义军数万人进攻幽州,其他起义军也竞来进攻,隋的涿郡留守官多不能拒。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窦建德派兵进围幽州,屯兵笼火城(在今北京城与大兴之间)。九月,窦建德亲自率兵二十万围幽州,几次攻到幽州城下,并一度攀上了城墙。 隋唐时期幽州城一直是朝廷镇压华北人民反抗、控制东北各个少数民族的军事重镇。七世纪末,契丹和奚强大起来。为了控制和防御契丹和奚,唐玄宗于公元714年(开元二年)设立幽州节度使,统兵九万一千人,马六千五百匹。其中驻扎在今北京市境内的,有幽州城内的经略军,统兵三万人,马五千四百匹;密云城内的威武军,统兵万人;其余的则分布在今北京市附近各地。这些军队每年衣赐八十万匹段,军粮五十万石。 公元744年(玄宗天宝三载),平卢节度使(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胡人安禄山由于镇压东北少数民族有功,兼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阴谋夺取中央政权,他以御寇为名,筑雄武城,内贮粮食、兵器和一万五千匹战马;他还奏请于上谷(今易县)铸钱五炉,派商胡到诸道贸易,以积聚财力;并以汉族失意文土高尚、严庄等作为自己的谋士。公元751年(天宝十载)安禄山复兼河东节度使后,更加紧进行准备。他以同罗、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八千人作为自己的亲兵,又奏请用「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从幽州起兵,一直打到了洛阳和长安。自安禄山陷两京,常以骆驼把两京御府珍宝运回幽州。后来安禄山集团发生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又为部将史思明所杀,最后史思明也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在安史父子的统率下,叛乱前后持续了八年,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安史等人用纵容部下烧杀抢掠的办法来鼓舞士气,「焚人室庐,掠人玉帛,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安史之乱被平息后,投降唐朝的安史余部仍然盘据在河北地区,实力还很强大。唐王朝为了换取他们表面的拥戴,都给以节度使的名号,承认他们的割据。河北地区从此分属幽州卢龙(治今北京市)、魏博(治今河北大名)和成德(治今河北正定)三镇。幽州地区从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李怀仙作幽州卢龙军节度使起,到公元913年(后梁乾化三年),李存勗从山西攻占幽州止,一百五十年间先后更换了二十八个统治者。 藩镇的统治是十分贪婪残暴的。唐末五代初,刘仁恭割据幽州,统治尤其黑暗。他的境内使用铁钱,他还用胶泥做成钱币,强迫人民使用,而把民间铜钱搜括进自己的腰包,「于大安山巅凿穴以藏之,藏毕即杀匠石以灭其口」。他还禁止茶商入境,把山上的草叶采来当茶叶卖。后来他与开封的朱梁政权争夺河北,连续失败,竟然强迫征发境内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全去当兵,并且要自带兵粮,以致「闾里为之一空」。当兵的男子「无贵贱并黥其面,文曰定霸都;士人黥其臂,文曰一心事主」。① ①以上有关刘仁恭的引文均见《旧五代史》卷一三五《刘守光传》。 引自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幽州地区的城市和居民 公元十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幽州地区的统治者刘守光和太原的李存勗,都企图勾结契丹统治者来消灭自己的敌对力量。契丹统治者则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913年晋王李存勗攻占了幽州,并南攻朱梁,准备统一北方。917年阿保机亲自率领军队三十万围攻幽州城。契丹兵从四面挖地道攻城,城中掘开地道,灌油燃烧以阻击敌兵;又堆土山攻城,城中熔铜汁以洒杀敌兵。由于幽州兵民的奋战,后晋军队固守幽州孤城近二百天,使契丹南侵的企图受到严重的挫折。后唐统一北方后,契丹不断进扰幽州。公元928年,新即位不久的耶律德光又出兵支持河北定州的割据势力,破坏北方统一。契丹兵冒险向南深入,曲阳一战,大败而逃。契丹复遣七千骑救定州,在唐河被打败北走,沿途受到人民的袭击,溃不成军。逃经幽州时,被后唐军邀击,「余众散投村落,村民以白梃击之,其得脱归国者不过数十人。自是契丹沮气,不敢轻犯塞」①。 为了防御契丹,后唐在山西、河北地区屯驻了大量的军队,积存了大量的军事物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夺取中央政权,不惜出卖人民的利益,无耻地向契丹皇帝称儿称臣,答应事成之后把雁门以北、幽州节度管内的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换取契丹的军事支持。936年,石敬瑭在契丹骑兵五万人的帮助下,推翻了后唐。耶律德光册命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幽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幽云十六州中的幽(今北京)、檀(今密云)、顺(今顺义)、儒(今延庆)四州以及妫州(今怀来)的一部分均在今北京市境内。长期以来人民用鲜血保卫住的幽州城及其附近的广大地区,被统治者轻易地出卖了。 幽州经济的发展 唐代幽州地区的土地得到进一步的开垦,农业有所发展。永徽中(公元650—655年)幽州农民引芦沟水,广开稻田数千顷,百姓赖以丰给。但是,幽州作为隋和唐在北方的军事重镇,经常驻有大量军队,仅仅依靠本地的粮食是不够供皮的。隋末「仓粟盈积」,是作为军粮从外地运来的。贞观时幽州设常平仓,是作为灾年赈救或贷为种子用的。武则天以后,契丹、奚与唐王朝的关系紧张,不断发生战争,幽州的军粮经常由江南运来。公元696年陈子昂在《上军国机要事》中说,「即日江南、淮南诸州租船数千艘已至巩、洛,计有百余万斛。所司便勒往幽州,纳充军粮。」②杜甫在《昔游》一诗中写道,「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后出塞》中也说:「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③都说明长江下游稻米运到幽州的情形。唐朝后期,幽州处于藩镇割据政权统治之下,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幽州附近的妫州(治怀戎,在今官厅水库北岸)及北边七镇(在今密云、平谷一带)。 唐代幽州的果木生产有一定发展。栗是幽州重要的贡品之一。④幽州附近的涿州(今涿县)城内并有果子行,专门出售干鲜果品。燕山还出产木材。开元初张说为幽州都督,「命杼人斩木于燕岳,使通林麓之财。」⑤幽州和檀州的土贡有人参,檀州的土贡还有麝香。按唐令,土贡「皆取当土所出」,⑥说明唐代蓟城附近和密云一带还出产人参和麝香。 ①《资治通鉴》卷二七六后唐明宗天成三年。 ②《陈子昂集》卷八。 ③《杜工部诗集》卷七、卷三。 ④⑤《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通典》卷六《食货六·赋税下》。 ⑥《全唐文》卷三一二孙逖《唐故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燕国文贞张公遗爱颂并序》。 引自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幽州地区的城市和居民 绫、绢都是幽州向朝廷贡献的土产,幽州城里开设有各种绢行,说明这里的丝织业有一定的规模。蓟城附近有铁冶,城里也开设有生铁行。铁的开采和治炼是幽州的重要手工业之一。唐高祖时,在幽州设有铸钱监。开元初张说命人「采铜于黄山,使兴鼓铸之利」。①说明幽州的冶铜业在继续发展之中。幽州地区还有盐池,唐政府在这里设立了盐屯,每屯配丁五十人。② 幽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唐代国内商业贸易上的重要地位。马和皮毛等关外产品的输入,以及关内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输出,都以幽州作聚散点。不少胡商也集中到这里。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就曾经「分遣商胡诣诸道贩鬻,岁输珍货数百万」。③贸易额是相当可观的。天宝(公元742—756年)、贞元(公元785—805年)间,幽州城里的各行各业十分发达。城北部设有一个固定的商业区和手工业区,称为「幽州市」。各行业都在市里进行营业。行业种类见于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的有白米行、大米行、粳米行、屠行、肉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椒笋行、炭行、生铁行、磨行、染行、布行、绢行、大绢行、小绢行、新绢行、小彩行、丝绵彩帛绢行、幞头行、靴行、杂货行、新货行等近三十种行业,不仅行业种类繁多,而且各行之间的分工也很细。行是由经营同一种类商品的店铺组成的,业主称为铺人。铺人有的有许多伙计和学徒,有的则是依靠自己和家人劳动为生的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 唐代幽州的交通更加发达了。从长安到幽州,有从长安出发经太原出娘子关,和经洛阳然后沿今京广线北上两条路线。沿途都设有店肆,备有酒饭和驿驴,便利商旅往来。从幽州到东北,可经密云从北口(今古北口)出长城至奚王牙帐(今辽宁宁城东),亦可沿今京承铁路线而至东北。还可出居庸关(唐时亦名纳款关、军都关)至妫州和山西北部。唐武宗灭佛,五台僧多亡奔幽州,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封二刀付居庸关曰:「有游僧入境则斩之。」说明居庸关在当时是从北边进出幽州的重要门户。水路,可由永济渠从幽州直达洛阳,还可经海上通往江南和东北。 幽州的文化 《隋书·地理志》说,「涿郡连接边郡,习尚与太原同俗,故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云。然涿郡、太原自前代以来,皆多文雅之士。虽俱曰边郡,然风教不为比也。」唐代,幽州地区也产生不少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例如,天宝时精通棋艺又工诗文的张南史;以「推敲」称著的中唐诗人贾岛;博通经义,文宗时在对策中指斥朝政而轰动一时的刘蕡等,都是当时的知名之士。 武则天时,著名诗人陈子昂从征到幽州,登蓟北楼,抚今感昔,泣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就是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开元初,一代文宗张说为幽州都督。开元二十年前后,著名诗人高适来到幽州,诗人王之换也寓居在蓟城郊区的萄门。他们在这里也写下了许多反映幽州风貌,记录他们在幽州生活的诗篇。 唐代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亚、西亚一带的乐舞和体育游戏不断传到中原,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从波斯传来的打球(击鞠)就是唐代很流行的一种体育游戏,有骑马打和步打两种。幽州地区打球之风很盛行,球场规模很大,通常还做为阅兵的场所。 ①《全唐文》卷三一二孙逖《唐故幽州都督河北书度使燕国文贞张公遗爱颂并序》。 ②《金石萃编》卷一〇三《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碑》:「盐池之数有九,七在幽朔,二陂河东」。《通典》卷十《食货十·盐铁》。 ③《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玄宗天宝十载。 引自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幽州地区的城市和居民 幽州还有一些表演杂技的民间艺人。《朝野佥载》说,「幽州人刘交戴长竿,高七十尺,自擎上下。有女十二,甚端正,于竿上置定,跨盘独立。」《杜阳杂编》也记有幽州妓女石大胡,于百尺竿上张弓弦五条,令五女各居一条之上,衣五色衣,执戟持戈,舞破阵乐曲,俯仰来去,起节如飞。可见当时幽州的杂技是相当流行的。 幽州地区的雕塑在唐代也取得了高度成就。天宝末年,安禄山在幽州,以白玉石雕为鱼、龙、凫、雁及莲花献给唐玄宗,其「鱼龙凫雁皆若奋鳞举翼,状欲飞动」。①可见雕镌的巧妙。房山石经山的辽塔周围保存有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期间的四座小塔。有些小石塔上有佛、菩萨、天王和力士像的浮雕,姿态生动,雕刻都很精美。在北京房山县磁家务的南山坡上,有一座无梁殿,名万佛龙泉宝殿,又叫万佛堂。殿内墙上嵌有万佛法会图》浮雕石刻,据考刻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雕刻也十分精美,保留至今。近年在北京出土的唐信州刺史薛氏墓内的五个精美的汉白玉石俑(鸡、蛇、龙、猪、羊),线条生动,姿态自然,栩栩如生,雕技非常成熟。这些都反映了唐代幽州地区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水平。薛氏墓室内还残存有壁画,上有花卉和水鸟的残迹,反映唐代正在兴起的花鸟画已出现在幽州地区了。 隋唐时期的佛教是非常盛行的。北京西南房山县大房山的云居寺是古时幽州重要的佛教寺院,以珍藏石板经著称于世。据记载,北齐南岳惠思大师鉴于北周武帝灭佛焚经的教训,决心刻石经藏于山中。其徒幽州僧静琬秉承师嘱,于隋大业中「发心造石经藏之,以备法灭。」这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隋炀帝萧后曾布施绢千匹。唐玄宗时还特别颁赐佛经四千余卷,作为刻经的底本。 静琬开凿的华严堂(雷音洞)的四壁,嵌有一百四十六块隋和唐初刻造的石经。从书法上看,石经与虞世南、褚遂良等唐初大书法家的字体相近。具有内含刚柔,外露筋骨,阴劲瘦硬,笔力益刚的风格。这些石刻都不是出自著名书法家之手,而是不畏艰辛的无名艺术家的作品,是他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石经山上有上下两层石窟,上层七窟,下层两窟,大都是唐时期开凿的。这九窟所藏石经,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出四百多块。有些刻经题记还保存了当时幽州、涿州行会的名称。这些石经对于校正佛经,研究我国佛教、石刻、书法艺术和经济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北京郊区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也修建了不少寺院。隋文帝时,为藏「舍利」而在弘业寺(今天宁寺)建有高塔。此塔后来倒塌,今天宁寺砖塔乃辽代建筑(详见本书辽代部分)。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在今西郊马鞍山下,创建了一座慧聚寺(今戒台寺),这里有流泉山花,山峰秀丽。唐贞观年间建兜率寺,在西山山麓北部,即今卧佛寺。悯忠寺(今法源寺)是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为纪念阵亡将士建立的,是为了缓和将士的不满和笼络人心。东西曾建有两塔,高十丈,是安禄山、史思明所建,寺内现仍保存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张不矜撰、苏灵芝书的《无垢净光宝塔颂》,和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的《唐悯忠寺重藏舍利记》。开元年间还建立了天长观(今白云观,是一座规模很大的道教寺院。 ①《资治通鉴》卷二一七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注引《明皇杂录》。 引自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幽州地区的城市和居民
30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