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求知
毛泽东先来到了湘乡的东山高小学堂学习,学校小团体意识强,排外,再加上毛泽东个子高,比小绅士们大几岁,再加上原先闭塞的环境使他发现他与这里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吧。世界那么大,多出去看看,跳脱自己原有的(舒适)圈子,不做井底之蛙),大多数时候他应该是被大多数人孤立了(这种孤立在我看来是属于不同认知层次的人之间的距离,家庭背景占的比例不大),好在结识了家庭富裕的地主之子萧氏兄弟。不管什么情况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来的目的——读书,学习才是他的朋友,以致试读5个月后因学习成绩优异校长同意他继续读书。学堂教授科学,再加上每天早上中国遭受列强欺压的鼓动性讲话、改革运动的政治情况、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和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熏陶了他的政治思想。他开始阅读国内外伟大人物的传记,《世界英雄豪杰传》让他意识到中国需要伟大的人物和一场革命变得富强起来。他开始关注中国古代帝王,尤其是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和使汉朝强盛的汉武帝。 毛泽东不喜欢批评。他认为《三国演义》在历史上是存在的,而老师和他的一部分拥泵者认为只是小说,他为此咒骂那些学生,向市长起草请愿书要求撤换校长(但我认为革命精神在他的思想和行为中已经有所体现,特立独行的思想、坚持己见、不接受简单的事实、蔑视任何和他意见不同的人),这让他在东山学堂的日子不那么如意。他开始另谋出路。 初到长沙。到湘潭时一所学校因他的年龄大(17岁)而拒绝,走他之前请东山一位老师疏通了长沙一所中学的关系,比较顺利入学,虽然这所学校的就读时间只有四周。在长沙他的眼界进一步打开。有《民立报》(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喉舌)作为时事消息来源,让他对改良和革命有了一定的认知。他行为激进,是学校里第一批减掉辫子的学生,并强行剪掉了其他人的辫子。 短暂的参军生涯。1911年10月,革命者在武汉开始了推翻清王朝的行动,一个月内占领17个省,267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军阀混战拉开帷幕。一位革命军来到学校演讲,毛泽东受感染参军,主要是勤务员工作。因他会写字懂书本知识,在这帮大部分是文盲的革命军中他是个知识分子,帮他们写信读报。后来以为革命结束了便离开军队。 一段漂泊的生活。后来他陆续进入5个学校学习,其中一个是商学院,因为父亲知道经常的好处,所以同意给他支付学费,因为英语教学使他不适应,无意继续学习故退学。大概一年的时间他都在选学校的过程中漂泊不定。 大量阅读的阶段。进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后,半年时间他都泡在图书馆,阅读了官方史书《御批通鉴辑览》、现代西方的历史地理、哲学等多部伟大著作,他后来认为这是他一生中的制高点之一,“像牛闯进了菜园子” ,(股神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都是有阅读习惯且大量阅读的人,论阅读的重要性)阅读中外书籍带他进入了一个新高度。但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他不得不重新找出路。 继续学习。在报纸上看到不付学费吃饭住宿很便宜的师范学校时,他写了三篇文章和两位朋友一起进入了师范学校。他有选择性的学习,如文学道德和社会科学,对静物写生和自然科学没什么兴趣,研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斯宾塞等人的著作,吸收各种思想。 重视健康。因受胃病折磨,毛泽东开始注意健康,着迷于身体锻炼,在冰冷的池塘游泳、每天只吃一顿饭、长时间晒太阳、逆着风大声朗诵唐诗,同一切阻力作斗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受《民立报》两位学生周游全国的影响,在长沙师范的第二个夏天,他和萧瑜步行周游了湖南的五个县,吃住靠给当地士绅书写对联。他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体育之研究》 受杨昌济的影响。杨昌济公开支持寡妇再婚的权利,英德两国的经历让他吸收了欧洲一部分思想理论,他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他评价杨昌济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甚至对不太重要的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的10万字的《伦理学原理》写了1.2万字的批注。他还给毛泽东介绍“船山学社”(王船山,17世纪主张济世救民的爱国者和哲学家)和《新青年》杂志(把现代西方思想引入中国)。不像改良派(对旧封建社会难舍难分)和革命派(完全摒弃中国历史照搬西方),杨昌济和毛泽东都未曾丢弃中国文明支柱,他们只是认为中国需要医治。(后来毛泽东娶了杨昌济的女儿) 在这里毛泽东的领导才能大放异彩,他博学且善于演讲。在图书馆阅读长沙和上海的报纸,给其他学生讲政治局势;把报纸的白边剪下来记下城市、河流和山脉的名字(大胆猜测,不知道这个做法是不是对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两万五千里长征有帮助);当学生领袖组织学友会给复古派校长找麻烦、筑起路障避免军阀入侵校园、组织反对日本“二十一条”等列强欺侮中国的抗议活动;组织创办了工人夜校学习等多个活动;最开始为交友而创办的政治组织“新民学会”,参加者李立三、蔡和森等人后来成为著名的共产党人。 1918年6月,在同学们选为“道德品质、勇气和演讲与雄辩能力方面的全校模范”的毛泽东带着不同政见、各种不同的思想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
娟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破碎的幻梦(1973-1975)
读书感悟:周恩来在处理林彪叛逃与尼克松访华期间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这使得毛泽东与他的关...
-
第二十一章 鸣镝将坠(1976年)
这一年是不寻常的一年。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因癌症逝世,90岁的朱德参加了追悼会,邓小平致...
-
为何求知
-
第三章
书名:毛泽东传——第三章,北京和上海广阔的世界(1918—1921) 读书感悟: 1、第一次北上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