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 坏世界与无立场
芭蕾胖仙女
在读 没有答案:多种可能世界
哲学问题从来就没有定论。对于一个社会,价值多元不是坏事。相反,这意味着一个更丰富的思想空间。不合时宜的观点往往成了少数派,这可能是个缺点,但我觉得也有个好处,就像阿甘本说的,“不合时宜”就有机会与时代拉开距离,以便凝视这个时代。所谓不属于某个派,只不过是尽量坚持“无立场”而已。 “无立场”这个说法有时会引起误解,我不妨再次解释一下:无立场不是拒绝立场,而是说,任何一种立场都不能成为否定另一种立场的理由。因为每个立场都有着在某种语境下相对于某种存在的某种理由,就是说,每种立场都可以在特定条件的约束下成为有道理的。无立场就是否认任何一个立场的特权,否认某种立场具有批判豁免权,而要求必须考察任何一种立场的约束条件,根据不同条件而承认不同立场的特定有效性。 我这个观点主要来自三个启示: (1)希腊怀疑论,即一种无信念的理解方式,只承认有限特定的事实,不能无条件地相信绝对本质; (2)休谟关于事实推不出价值的观点,也就是“本是”(tobe)推导不出“应是”(ought to be)。这不是否定价值判断的有效性,我的理解是:一种价值判断越接近事实判断就越具普遍性,或者说,一种价值判断只有在“应是”(ought to be)的条件稀薄到约等于“本是”(tobe)时,才是几乎普遍有效的; (3)《易经》和《道德经》。这两部经典都讲述了万物生生之道。只有当一个世界的万物是丰富而互补的,每种存在才有充足的生机。这个道理与莱布尼兹论证上帝创世的选择理由是一致的,他相信,最好的可能世界必须是一个有着丰富多种“共可能”(compossible)事物的世界。不妨想想,“存在”的本意是什么?“存在”的本意就是永在。那么,“一切存在”的本意是什么?就是“共可能”的存在。最基本的价值就是最接近存在本意的价值,也就是有利于一切存在的生生之道的价值。面 因此,无立场只是一种尊重一切存在及共可能存在的思维方式。至于一般意义上说的价值立场,每个人都会有,我也有。问题是,在哲学研究中,我不能引用私人立场来充当价值标准,因为研究不是在表达个人利益诉求,也不是文人抒怀,而是在分析问题。打个比方,围棋比赛的解说员可以分析双方的每一步棋的得失,但不是为了表达他希望谁赢。 引自 150 / 坏世界与无立场
4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