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活动
阿伦特在解释艾希曼之“罪恶的浮浅性”时,对于他之所以犯下滔天大罪的因素,提出了“思维的匮乏”。在这里,阿伦特所说的“思维”是一种活动,它的现象本质在于,人之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乃介于我跟我自己的对话。这种思维的作用“揭露一切未经审问明辨之意见的偏颇,继而铲除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而且经常顽冥不化之价值、学说、教条,甚至是信念的偏执迷妄”。另外一方面,思维活动亦酝酿出良知,这种良知是道德情感,让我们在当下的行动处境中,能立即分辨善恶、对错。因这种道德情感,人才得以感受“有愧/无愧良心”。阿伦特相信,这种思维活动能确保人的道德完整性,但这种完整性仅止于个人自我,也就是说,人一犯错,如果他尚存自我反思的思维能力,那么,这个犯了错的自我无法跟另一个自我和平对话,而终至不能共处一室。艾希曼之所以犯罪,理由在于他根本不知道其自我有一个伙伴存在,因此他独处时不会有自我责难的不安。 引自 中文版导读(蔡英文) 思维活动是一种内在的活动,作为一种活动,它产生不了任何具体结果(包括知识)。因此,它如何跟实践的行动有关?在本书收录的“论道德哲学的若干问题”中,阿伦特本人深刻反思这些问题。其中有三个要点:一是思维活动所酝酿的良知是一种道德情感,既是一种情感,它除了不稳定、不可靠之外,它亦无法清楚地指正何谓对错、是非、善恶。二是,良知在极大的程度上,乃源自一个社群的习俗与成规的影响。当社会成规一有变化,良知就无所适从。追根究底来看,良知作为一种情感,终究只指示顺从与不顺从社会的成规,它无法显示道德性。最后,良知若是上帝的戒律与实践理性在人心内在的召唤之音,人受指引,确实可以形塑道德的一致性与完整性,但良知的召唤不涉及国家的法律与同胞的意见。对政治行动的世界而言,这种道德活动只是“边际性的”,无涉政治的关怀与作为。 引自 中文版导读(蔡英文) 依照她的阐述,西方人首次体会人意志活动之意义,乃在基督教的使徒保罗,以及圣奥古斯丁的神学。在他们的体认,以及神学的思辨中,意志被视为人心灵的主要趋动力,它的力量无所限制,是全然自由的。以日后哲学的发展来看,这即是自由意志的概念根源。但随着这种自由意志的发现而来的是意志的活动的另一种特征。作为一种心灵活动,意志本身如同思维的活动一样,亦自我分裂。这种分裂的原始形态系“我意欲某种善,但这个意志亦发现我无法完成这个善”(I-wil-but-cannot),,或者“我意欲某种善,但这个意志同时否定这个欲求”(I-willand-will-not)。意志的这种自我分裂不同于思维活动中自我分裂成“我与我自己”的对话,而是两者无穷的对抗。 引自 中文版导读(蔡英文)
74人阅读
Chandle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集体的罪恶感和集体的责任
在战后这段期间,我认为道德混淆的本质在于,那些全然无辜的〔公民)确信他们彼此以及整个世...
-
思维活动
-
判断力
尽管如此,阿伦特从思维与意志之活动中,发掘各自特殊的机能,借此机能的作用,可以让人得以...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如果说世纪初以来我们经历的这一系列危机还能对我们有所教益的话,...
> 查看全部1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