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页
靖边县城的建置历史,远比择址怀远堡城近处新建的横山县城复杂。 光绪二十五年刻本《靖边县志稿》卷一「建置志」,序言即是一声长叹: 邑自有明设堡以来,沿边一带雉堞崇隆,由东而西,五堡蜿蜒相连。内而公廨、祠宇,外而墩台、戍楼,甚巨观也。经流寇蹂躏后,我朝承平日久,美备渐臻。至同治六年而历代筹备二百余稔之鸿规,尽付花门一炬。 靖边,明置靖边卫,管理本堡及镇靖、镇罗、宁塞、龙州五堡,并定边之五营堡。雍正九年(1731),改卫为县,置靖边县,县治旧靖边营城。 旧治靖边营城,古夏州兀喇城也,在今治南八十里。明景泰四年巡抚陆矩改筑新城,俗呼新城堡,本靖边卫城,城跨半山,周围凡八里,计七百六十三丈二尺,高二丈一尺,楼铺二十座。隆庆六年增修,万历九年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四十五里,墩台三十二座。国朝雍正九年改为县城,土人今呼新城县,东西南城门三。 明景泰四年(1453),巡抚陆矩(仲舆,1408~1455)改筑新城,俗呼「新城堡」。其后历代增修补筑,「美备渐臻」。不料同治六年(1867),战火兵燹,一矩之后,皆成黄粱,一切「鸿规」,尽为蛮荒。 同治八年(1869),靖边迁治镇靖堡。 新治镇靖堡,即白塔涧,旧号白滩儿。明初始守塞门,成化五年巡抚王锐进守笔架城,八年余子俊移兵守之。城设山畔,系极冲中地。周围凡四里三分,计四百九十一丈,高二丈二尺,东南北城门三,楼铺一十九座。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四十七里,墩台四十三座。 然而光绪《靖边县志稿》所谓的「新城」,如今又成旧城。民国二十四年(1935),红军攻克镇靖堡,民国靖边县府迁驻宁条梁镇,陕甘宁边区靖边县府则置镇靖镇。三十一年(1942),为交通便利计,边区靖边县治由镇靖镇移驻张家畔镇,直至今日。 有趣的是,因为景泰四年所筑相对靖边营城而言的「新城」至今不曾更名,所以靖边县城的两迁三地,仿佛宿命轮回: 新城:张家畔; 旧城:镇靖; 老城:新城。 南达志丹县的靖志公路恰由南北两门贯穿镇靖镇,如同南北大道均分镇靖堡城。 镇靖堡城背山而面水,西高而东低。以公路为界,西部为山,东部为川。 镇府所在镇靖村,养牛的老黄告诉我,「大约一千多人」,多在川地西半建房造屋,更近道路,交通便捷。而川地东半,直至东城垣,仍是村民的农田。或也因此,镇靖堡东城垣才能得以保存完整,瓮城依然巍峨,瓮城城门南开,出门一片草场。 更为难得,堡中还有两座砖构建筑存世,老爷庙基台与中山台。两台形制均如怀远堡中心楼,台基四面开门,横跨于东部川地南北中轴大街。 老爷庙四门之上各嵌石匾一额,西曰「节鼎天地」,东曰「浩气临云」,北曰「一航湛月」,南额则有残存,仅辨第三字为「义」。 民国十七年(1928),县治仍在靖镇堡的靖边县域大旱。十九年(1930),时任县长牛庆誉拔青壮民丁三百,以工代赈,修补城垣,并建「中山台」,以纪念先总理国父孙中山(逸仙,1866~1925)先生。中山台四门题额皆为「中山台」,可惜皆遭刻意凿毁。只隐约辨得上款约是「民国十九年建」。 如今中山台内重新悬挂孙中山画像,可惜毁损的题额依然凿痕累累,沉默表达两个时代。 老黄家就在中山台东道路的尽头。 老黄五十六岁,一头黑发,看起来要比实际岁数年轻。穿着很朴素,近乎随意。一双迷彩作训胶鞋,散着鞋带。一条颜色莫辨的化纤裤子,左膝上破个洞。绣着厂商广告的海军蓝色工作长褂,下摆系在腰间,露出内里的毛衣与衬衫。 我站在中山台下,看见他过去又回来,家中的牲口要打疫苗,去了趟兽医站,却没有找到人。 引自 靖边…………123
9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