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弥呼的人物形象和鬼道
日本史学界有关邪马台国论的研究著述颇多,对女王卑弥呼人物形象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关于卑弥呼年龄和生活的描述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卑弥呼被诸国共同拥立为女王是在公元2世纪末,且假设她和台与一样,也是十三岁时成为女王,那她向公孙一族遣使朝贡时至少也有三十多岁了,向魏朝贡时已年过古稀。卑弥呼死于正始九年(248),那时她应该有八十多岁。有文献记载说她“年已长大”,还有很多文献描绘了卑弥呼有着“老女人”的形象。 作者认为诸国共同拥戴卑弥呼为女王是在公元3世纪初,比上述说法更为年轻,所以卑弥呼死时应为五十岁上下。实际上,《三国志》就三十岁至四十岁这一年龄层曾多次使用“年已长大”进行表述。故而笔者不认为卑弥呼是个长于灵力、享有很高的政治权威、歇斯底里的老女王。笔者认为卑弥呼应该是一位年轻、孤高、充满悲剧色彩的女王,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推选为女王,一生被迫与外界隔绝。女王身边有政治手腕老道的“男弟”辅佐,只能任人摆布,与傀儡无异。 而关于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的女性祭司王的形象,也有多种不同的描述。为了收拾“倭国大乱”的残局,卑弥呼被诸国拥戴为新生倭国的大王,与此同时,她也成为位居各国祭司之首的最高祭司。所以卑弥呼的“鬼道”不应该只是对弥生时代以来各类祭祀的一种继承。我们也可以把各国拥戴卑弥呼当女王看作一场宗教改革。笔者认为卑弥呼的“鬼道”对弥生时代的祭祀进行了整合,并使之升华成继承首长灵的宗教变革,且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宗教思想。 新的“外来宗教思想”指神仙道教。它和前方后圆坟设计思想诞生的过程相同,都是通过与辽东的公孙政权建交而被引入。公元2世纪前半,张陵在四川省创立了五斗米道。公元3世纪初,到了张陵之孙张鲁那代,五斗米道在汉中俨然形成了一个宗教王国,被称为“鬼道”。当时,公孙一族势力范围内的黄河下游至山东地区还兴起了太平道。太平道以黄巾起义为契机,迅速扩散。陈寿在《魏志》中,将卑弥呼和张鲁的宗教称为“鬼道”。 但是,卑弥呼的鬼道并不是对早期道教的照抄照搬。究其原因,五斗米道属于反体制的宗教结社,是魏太祖曹操平定汉中时的讨伐对象。接受了魏册封的卑弥呼,其宗教不可能是五斗米道。在尊重魏政治立场的史学家陈寿眼里,卑弥呼是东夷的女王,位列各部族式国家的国王之上,她通过与五斗米道相似的巫术掌控了整个倭国,陈寿使用“鬼道”“惑众”等词,或许含有讽刺之意。 最后,关于卑弥呼与“有男弟佐治国”的关系,有人提出卑弥呼是日本古代王权采用姬彦制的典型例子。姬彦制由女性史学家高群逸枝提出,意思是在古代日本,国家由男女二人共同统治。以此学说为基础,史学界又提出了行政性男君与宗教性女官并立的圣俗二重性理论,即男弟负责政治,卑弥呼负责祭祀,这被认为是男系世袭王制出现前过渡性阶段的政治统治形态。 不过,女性祭司、巫女王的坟墓并不多见。弥生时代以来的首领墓通常情况下都属于男王。因此,可以说男王本来就兼具行政领袖和精神领袖的双重权力。寺泽知子指出:“姬”的作用和意义是,催生了继承男王权力时必不可少的首领灵观念,当强化首领灵并让其附于新首领之身成为一项重要的仪式时,女性的生殖力及女性祭司与太阳神交媾的灵力是不可或缺的。首次举行了首领灵继承仪式的西谷三号墓葬着男王和女性祭司组合的可能性极高;楯筑坟丘墓中巫女的替身陶器在男王继承首领灵环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平原一号墓中埋葬着一位女性祭司王,这些就是上述观点的例证。也就是说,姬彦制的原型就是男王掌握政治和祭祀的双重权力,女性祭司掌控立其为王的决定性“开关”。大和王权诞生时举行的祭祀活动就是这种内在关系的外显形式。像卑弥呼女王、台与女王、平原一号墓中伊都倭国最后的女性祭司王这样,既为最高祭司同时也是王的掌权者的例子,在日本古代史上实属特例。
秋山雪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讲谈社日本史卷一 要点摘录
弥生时代农业的故乡 日本列岛不存在水稻的原生种,因此水稻种植应是从外传入列岛的。迄今为止...
-
卑弥呼的人物形象和鬼道
-
三世纪初的日本列岛情况
日本相关持邪马台与狗奴国“畿内说”的学者研究认为,后汉书中获得金印的是北九州的伊都倭国...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