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幸福》:文学中的“意义感”
而“大脱嵌”在文学中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文学在客观世界的“参照点”逐渐消失。“参照点”是什么意思呢?泰勒举了一个莎士比亚的例子。在莎翁剧中,如果出现弑君等人类社会的行为,那么相应地就会在自然世界、客观世界出现对应,比如奇特的自然时间、夜晚的叫声、猫头鹰等,那是因为人们真的相信人的行为是与自然世界密切相关甚至对应的。 意义感的目的就是让自我感觉良好。 哪怕幸福感的结果或者感受是一样的,但越是对外在的意义标准倚重,越会让个体的幸福处于脆弱的不确定之中。相反,越是对内在意义标准倚重(确实可以从文学艺术中获得),那么,个体的幸福就会越为稳定。 人的认知其实无法超越时代的框定。我们总是跟在时代决定的意义感后面亦步亦趋,无法超前。 经典的作品一定是以一种隐喻的、反常的方式来表达作家理念的。 引自 第五讲 《幸福》:文学中的“意义感”
65人阅读
豹豹猫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三讲 《好人难寻》:文学与恶的距离
阅读量实际上框定了你对一个文本、一件事进行理解的最远边界。……所以,文学的理解肯定是需...
-
第四讲 《人工呼吸》:小说中的“套娃”结构
转述别人的语言,永远无法精确地实现还原,而转述者变得越来越多时,耗损的意义与言辞也就越...
-
第五讲 《幸福》:文学中的“意义感”
-
第六讲 《南方》:小说的虚构与现实
现实生活喜欢对称和轻微的时间错移。 历史小说创作的目的就是用更有趣、更富有细节和情节的方...
-
第八讲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文学的重复与省略
文学在讲述的过程中,总有两张皮:一张是外在的,可见的,即故事内容;另一张则是内在的,隐...
> 查看全部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