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页
甘肃伊斯兰教的「门宦」 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 一 概述 伊斯兰教有「正统派」②、「分离派」③、「异教派」、「他力派」、「过激派」、「因循派」等;其势力较强,范围较广者为「正统派」与「分离派」。我国的伊斯兰教属于「正统派」。 伊斯兰教的「正统派」,由于对「古兰经」与穆罕默德遗训解释的不同,又分为四大学派④,即「阿伯哈尼弗」、「沙斐尔」、「马力克」、「罕百里」。我国的伊斯兰教,除少数属于「沙斐尔」学派的维吾尔等族外,其余都属于「阿伯哈尼弗」学派。 伊斯兰教在我国西北地区又有「门宦」之称,宗派既多,标榜各异,但归纳起来,不外「■福耶」、「噶得林耶」、「哲赫忍耶」和「库不林耶」四派,习惯上称为四大「门宦」。 在四大「门宦」中,除「库不林耶」是一脉相传外,其他各派,又分为很多支派,习惯上也称为「门宦」。 据调查了解:西北各地属于「■福耶」派的有:「穆扶提」、「毕家场」、「鲜门」、兰州的两个「刘门」、「胡门」、「北庄」、「碱沟井」、「红岗子」、「丁门」、「疯门」等;属于「噶得林耶」派的有:「华寺」、「大拱北」(附「蟠龙山」)「杨门」、(附「九彩坪」、「猴子河」)、「香源堂」(即「海门」、「沙门」)、「文泉堂」、「阿门」、「七门」等;属于「哲赫忍耶」派的有:「沙沟」、「板桥」两支派;而「沙沟」又有「新店子」和张家川的「北山」两支。「板桥」又有张家川的「南川」一支。 此外,甘肃临潭县旧城的「西道堂」和上述的四大「门宦」无关,但立有「拱北」⑤有人负责传教,自应仍属「门宦」之一。 又有称为「格的目」的教派,是没有「门宦」色彩的老教。我国各地区和西北地区大部分的伊斯兰教都属于「格的目」范围。又有称为「伊黑瓦尼」或“「哎海里逊乃」的教派,亦称「新教」。这派不是「门宦」。最近又有「三抬」派,亦称「新兴教」。 二 简况 1.「■福耶」派。此派分布于西北各地区,所属支派很多,大体上可分作以下的十一个支派: (一)穆扶提」⑥一始祖汉名马守祯,经名「哲拉隆的尼」原籍陕西长安市,徙居甘肃康乐县,生于清顺治年间,殁于乾隆年间,享年九十三岁。清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受教于阿拉伯人「希达耶统拉嘿」⑦。建「拱北」于康乐县陶家地方。后至第五位传教人经名「而卜都里散他勒」时,他的二个儿子因争教分家,次子迁居临夏传教,死后建「拱北」于临夏市西川,至今人称之为临洮拱北。 (二)「毕家场」——始祖汉名马宗生,经名「阿卜都来海麻尼」,但籍陕西长安市,徙居今临夏市,生于明崇十二年(一六三九年),殁于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年)。清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在今临夏回族自州治开学传教,后建「拱北」于临夏市城西的毕家场地方。 (三)「鲜门」——即福寺堂,始祖鲜美珍,道号「阿来扶费嘿勒」,青海西宁市人,生于清顺治初年,曾著述伊斯兰教性理学,殁后建「拱北」于西宁市的南滩。 (四)「刘门」——始祖姓刘,受传于鲜门,建立「拱北」于兰州市西津桥,清同治年间焚毁后重建,现移华林山。 (五)「刘门」⑧——建立「拱北」于兰州市小西湖,系「毕家场」支派再传。 (六)「胡门」——始祖汉名马伏海,经名「哎卜理则底」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红泥滩人,被称为「红门」。又马氏多胡须,故又有「胡门」之称。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殁于嘉庆十四年(一八〇九年)享年九十四岁。曾求学于西安崇文寺,建「拱北」于广河回族自治县西郊。 (七)「北庄」——始祖汉名马葆真,经名「哈自来提」。清嘉庆五年(一八〇〇年),曾求学于新疆「牙勒光道堂」,建「拱北」于东乡族自治县的北庄。 引自 甘肃伊斯兰教的 「门宦」 (八)「碱沟井」——始祖马姓,原籍甘肃景泰县的碱沟井,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建「拱北」于兰州市徐家湾。 (九)「红岗子」——始祖洪寿龄,碱沟井的分支,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红岗子人,也称「洪门」。 (十)「丁门」⑨——始祖名丁香,甘肃临潭县人,曾往阿拉伯麦加朝圣地,后求学于新疆「叶尔羌道堂」,建「拱北」于兰州市华林山。 (十一)「疯门」——即灵明堂,首辈马一龙,兰州市人。以其言行类似疯狂,故称为「疯门」。殁后,于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建「拱北」于兰州市柏树巷。 2.「噶得林耶」派。此派分布于西北各地,大体上可分作以下的七个支派: (一)「华寺」——始祖汉名马来迟,经名「哎比力福图海」,临夏市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曾游学于阿拉伯、也门等地。归国后,在广州、云南、河南和陕西的渭南县开学。他在阿拉伯入了「■福耶道堂」,受传「奈个十板丁耶」、「噶得林耶」、「赛哈来外勒丁耶」三种道门,但在今广河回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和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处开学时,完全传授「噶得林耶」道门、清嘉庆八年(一八〇三年)建「拱北」于临夏市西郊。清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河湟事变,「华寺门宦」负责人为暴动主力,「拱北」焚毁,该派势力大衰。至民国成立渐变旧观。 (二)「大拱北」——始祖祁静一,临夏市人,生于清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年),殁于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年)。受教于阿拉伯人「华哲阿卜董拉希」⑩,传教于四川、陕西、甘肃各地。殁后,建「拱北」于临夏市城西⑪。 此派虽自称为「阿伯哈尼弗」学派中的「噶得林耶」门宦,但在该门宦材料中有「渊源十叶,真实无妄」等语,此派可能与「分离派」(十叶派)有关。 (三)「杨门」——始祖杨姓。此派与「噶得林耶」派的四川蟠龙山支派,青海猴子河支派和甘肃九彩坪支派都是一个系统。这几个「门宦」与「大拱北门宦」和一般其他「门宦」不同的特点,在于负责传教人不结婚,称为出家人。 (四)「香源堂」——即「海门」和「沙门」,始祖名海阔,兰州市人,据传受道于新疆的「香巴巴」⑫,再传于沙满拉,故有「海门」、沙门」之称。有四个「拱北」,分立于兰州市、临夏市等地。 (五)「文泉堂」——始祖名马文泉⑬,兰州市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年),殁于清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曾朝阿拉伯麦加圣地。归国后,在福建、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传教,建立「拱北」于兰州市耿家庄。 (六)「阿门」——始祖是阿拉伯人,名「穆罕默德努农的尼」清咸、同时来中国传教;殁后,教民为之建立「拱北」于兰州市潘家坝。 (七)「七门」——始祖马姓,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人,曾往阿拉伯朝圣地。归国后传「噶得林耶」派,后传至马德明,人称为「七阿訇」,因号为「七门」。 3.「哲赫忍耶」派。此派没有分「门宦」,但其教下人数和分布区域较其他教派为广。在我国的西北、东北、华南的云、贵、华中的河北、山东、河南等省都有它的教徒,为伊斯兰教中最大的「门宦」。始祖名马明心,甘肃武都人。清雍正年间往阿拉伯朝圣地,并至也门等地求学,清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回国,传教于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后循化撒族因争教反清,围攻兰州,马氏被禁于兰州,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被害,后建「拱北」于兰州市东郊。 此派在发展过程中,分下列的几个支派:。 (一)「沙沟」——前一辈教长名马元章,地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 (二)「北山」——在甘肃清水回族自治县。 (三)「新店子」——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新店子。 这二支派由马元章的后代执掌教务。 (四)「板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金积县。 引自 甘肃伊斯兰教的 「门宦」 (五)「南川」——在甘肃清水回族自治县。 这二支派由马化龙的后代执掌教务。 4.「库不林耶」派。此派传教的是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大湾头地方的张门。始祖为阿拉伯人,名「穆呼应的尼」。明洪武三年(一三七〇年)来大湾头传教。殁后,建「拱北」于大湾头的山腰上,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焚毁。 伊斯兰教在甘肃的四大「门宦」以外,还有「西道堂门宦」此派始祖名马启西⑭。创于清光绪十七、八年(一八九一年——一八九二年),传教地区主要在甘肃临潭县。 「格的目」派多分布于甘肃的平凉县,清水回族自治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泾原等县。「格的目」阿拉伯语为「遵古」,不信「门宦」。宗教事务由信徒公推乡老、社头,聘请阿訇负责。情况与内地伊斯兰教相同,一般称为「老教」。 「依黑瓦尼」派的创始人为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人马果园,他主张凭经立教,反对「门宦」。后来,得到青海马麒、马麟兄弟的支持,大兴于青海和甘肃临夏各地。「依黑瓦尼」阿拉伯语为「弟兄」之意,又称为「哎海里逊乃」,意为「遵经」。一般人称之为「新教」或「新兴教」。 「三抬」派的系统和内容,与「依黑瓦尼」派都相同,仅在形式上有些区别。 注释 (1)「门宦」就是伊撕兰教的道门,「门宦」的来源,有的是中国人(主要是西北地区的人)到阿拉伯领受回来成立的;有的是阿拉伯和其他伊斯兰教国家的人来到西北地区而传授的。首辈受教的人称为「道祖」道祖对他的道门的传统,有的是「传统」,有的是「传子」,浸假而溢觞到氏族、亲戚;分支渐多,区域渐广。伊斯兰教在进修的问题上,分三个阶段,阿拉伯语称为「舍勒尔提」即常道,「脱勒格提」即中道,「哈格盖提」即至道。「门宦」是属于中道的,都是传「理学」的。 (2)「正统派」亦称「逊尼派」。阿拉伯原为政教不分的国家,「正统派」的主张是「尊经奉圣,以教为体,以政为用」。 (3)「分离派」也称「十叶派」,它的主张是「以政为要,以教行政」。 (4)四大学派,阿拉伯语称为四大「卖子赫布」。「阿拉伯尼弗」也译「阿乃斐」,中国称为「大依马目」即「大教长」意。这派学说,除全中国遵行外,还为土耳其、苏联、印度等国的伊斯兰教所遵行。「沙斐尔」学说,除中国部分的维吾尔族外,还为阿拉伯南部和马来群岛等处的伊斯兰教所遵行。「马力克」学说,行之于非洲。「罕百里」学说行之于阿拉伯中部。 (5)「拱北」是「门宦」的传教人死后埋葬供教徒展拜的处所。 (6)「穆扶提」是阿拉伯道堂赠予的光荣称号,按阿拉伯语是「出法的人」的意思。 (7)「希拉耶统拉嘿」(道号),经名「华哲阿法根」,阿拉伯人,穆罕默德第二十五代后裔,于清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正月,由新疆到青海西宁市的凤凰山传教,次年二月仍回阿拉伯,据传此人先后来到中国三次,其余两次在什么时期待考。 (8)毕家场「门宦」道祖马宗生的第四子招赘于刘姓,出为「刘门」。 (9)丁门道祖殁于黄河,尸体漂流至宁夏,葬于银川市东郊之塌桥地方,建有简单「拱北」,兰州「拱北」是他的衣冠冢。 (10)「华哲阿卜董拉希」阿拉伯人,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后裔,曾充麦加「噶得林耶」道堂执事,于清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由海道抵广州,教于广东、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最后至临夏,传教于「大拱北门宦」的始祖祁静一。清康熙二十八年(一六三九年)殁于四川阆中县,葬于该县的蟠龙山。 (11)祁静一殁于陕西西乡县,葬于该县的鹿岭寺。后由临夏回族自治州杨悉家教徒百余人前往盗骨,葬于临夏市西郑,现西乡县的「拱北」是纪念冢。 引自 甘肃伊斯兰教的 「门宦」 (12)「巴巴」是年长有德之称。「香巴巴」据传是「香妃」的胞兄,清乾隆帝镇压新疆维吾尔族,「香妃」被俘,「香巴巴」械系赴京,囚车过兰时,海阔在皋兰县房班工作,被派监关,因受其传,成立「海门」。海阔传教殁于宁夏,葬于银川市通贵地方,建立「拱北」。他临殁时,将所持的手杖、捻珠派人送至兰州交沙满拉,作为依钵,沙将此二物埋于兰州的西津桥。这个拱北,是他的遗物冢。 (13)马文泉朝阿拉伯时带回生物解刮学一本,上有图说,甘肃反对他的教派,以他信奉图象与教义不合,诬为邪教,诉于官厅,官厅不察,即予捕杀。 (14)马启西是一文秀才,经常研究中文所译的阿拉伯经典和有关宗教学说的书籍,广事宣传,后被马安良杀害。 引自 甘肃伊斯兰教的 「门宦」
5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