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
《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是毛泽东1937年11月在延安中国共产党活动分子会议上的报告提纲。文章明确指出了当时的抗战形势:处在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期中,并指出在党内在国内均须反对投降主义。通过对当时战斗形势的分析,制定当下的战略以及任务。
当时,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与日寇决一死战”成为了当时全国亿万人民的全体呼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共两党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军队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民众的全力支持下,在正面战场同侵华日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由于不敢发动全民抗战,幻想等待国际援助,致使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连连溃败,于11月8日导致太原失守,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完全占领上海。
国民党的片面抗战是上海太原失守的原因
毛主席在报告提纲中指出上海、太原失陷的原因:不要人民群众参加的单纯政府的片面抗战,是一定要失败的。因为它不是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因为它不是群众战争。毛主席认为,国民党主张的片面抗战,虽然也是民族战争,虽然也带着革命性,但其革命性很不完全。片面抗战是一定要引导战争趋于失败的,是决然不能保卫祖国的。在基本的抗战主张上国民党和共产党存在的分歧,国民党的片面抗战,导致上海太原失守。并且毛主席认为,抗战正处在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期中,片面抗战已被证明无力坚持,但是全面抗战还并未来临,这是一个很危险的过渡时期。争取全面抗战,是当时中国是全国人民的迫切需要。
上海太原失守后需要迫切反对的两大主张
一是在党内,反对阶级对阶级的投降主义。关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在卢沟桥事变以前,党内的主要危险倾向是“左”倾机会主义,即关门主义。在卢沟桥事变以后,党内的主要危险倾向,已经不是“左”倾关门主义,而转变到右倾机会主义,即投降主义方面了。
报告中尖锐地提出一个问题:把国民党提高到共产党所主张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全面抗战呢,还是把共产党降低到国民党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和片面抗战?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弥补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是无法战胜帝国主义的。所以一定要克服阶级对阶级的投降主义。
二是在全国,反对民族对民族的投降主义。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我国就存在了三张势力。一是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这是民族投降主义的大本营,对于这些人的任务是坚决地反对民族投降主义,并且在这个斗争中,扩大和巩固左翼集团,争取中间集团的进步和转变。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对这些人的任务是争取中间集团的进步和转变。三是共产党率领的群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对于这些人的任务是用一切努力去扩大和巩固这个集团。
全面反对阶级投降主义和民族投降主义
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阶级投降主义实际上是民族投降主义的后备军,是援助右翼营垒而使战争失败的最恶劣的倾向。为了有力展开对民族投降主义的斗争工作,就要必须反对共产党内部和无产阶级内部的阶级的投降倾向。
摘录
我们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作全面抗战。因为只有这种抗战,才是群众战争,才能达到保卫祖国的目的。
国民党主张的片面抗战,虽然也是民族战争,虽然也带着革命性,但其革命性很不完全。片面抗战是一定要引导战争趋于失败的,是决然不能保卫祖国的。
这是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现时国民党的抗战主张的原则分歧。如果共产党员忘记了这个原则性,他们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抗日战争,他们就将无力克服国民党的片面性,就把共产主义者降低到无原则的地位,把共产党降低到国民党。他们就是对于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和保卫祖国的任务犯了罪过。
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阶级投降主义实际上是民族投降主义的后备军,是援助右翼营垒而使战争失败的最恶劣的倾向。为了争取中华民族和劳动群众的解放,为了使反对民族投降主义的斗争坚决有力,必须反对共产党内部和无产阶级内部的阶级的投降倾向,要使这一斗争开展于各方面的工作中。
小结
毛主席在抗战过渡时期能清晰地分析出上海太原失守的原因,分析战争形势,指出在国内存在的两种可能导致抗战失败的投降主义想法。对当时我们党内部做出明确的指示和要求,加强对人民群众思想转变的工作力度和进度。在国家危急时刻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中。认真读完整篇文章和对文章的具体分析,才能感受到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决策的伟大。
要想深刻了解那个时代,《毛泽东选集》则是不可错过的精彩读物。它不仅是一部政治著作,还是一部哲学、历史甚至文学著作,你能从其中的很多篇目中感受到毛主席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常读常新。岁月流转,但经典不朽,虽然《毛泽东选集》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已经远去,但是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在如今仍有很深刻的现实价值。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