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城墙
中国早期的地图绘制得相当不错。然而,采用的基本原则却只考虑实用性,不大在乎科学性。在古希腊,制图学是从天文学里面分支出来的,人们因此借用了星象寻踪的主要原则。在此基础上,西方人提出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古代中国的地图里面却找不到它们的踪影。若干世纪以来,中国人甚至忽略了裴秀提出的规则,到了后来,他们做出的地图描述性大大超过分析性。他们的地图,主要依靠语言文字,不太看重各种符号的使用。为了强调曾经发生过什么极为有趣的事情,连地形都可以采用变形的方式进行绘制。例如,明朝的长城地图,在一座陡峭的卡通样陡坡上,一个个巨大的烽火台隐约可见,而周围环境看不见任何细节,也没有什么比例尺。这样的制图说明,跟中国人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做法相比,还倒遇了一步。 至于为什么把地图绘制成这个样子,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当时的政府在勘察和贸易方面兴趣不大。中国古代的皇帝们很少鼓励远征考察行为,官吏们更是有蔑视商人阶层的古老传统。与之相反,欧洲和阿拉伯国家在制图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跟贸易活动紧密联系在起。公元13世纪,随着指南针的传入一最先也是中国人的发明项目一为商人们画出相当精致的地中海地图创造了条件。两百多年后,葡萄牙商人试图开辟南边的商业道路,他们绘制了相当精确的非洲海岸地图。这一项目有赖于政府和商人双方才能完成一葡萄牙的数位王子协调过商人的勘探过程,最后才绘制出了非洲的海岸线地图。 然而,中国的制图史上却没有类似的重大突破,因为它的发展动因迥然相异。在古代中国,地图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而军队对于绘制详细的内陆地图和海岸线地图没有多大的兴趣。发生战事的地区,主要在西部和北方,也就是修筑长城的那些地方,而这些地方极为广袤,基本上没有特别之处。对驻扎在这些地区的军队来说,某些具体的地点比周围环境更加重要。因此,中国的地图一般要突出主要的关隘和重要的堡垒。后来,无论什么地图,不但要描绘出某个地区的地形,还要标出地图绘制者最感兴趣的东西。在葡萄牙人试图打开东非黄金贸易线路的同一世纪里,明王朝却在忙于抵御北方的游牧部落。这样大相径庭的目标当然会形成人们对于同一个世界的不同视图。组变氨史圆中处和普金总。 在中国,地图演变成了政府和军队的一种工具,却没有形成个人使用地图的传统。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地图所扮演的角色十分渺小。翻开小学的地理课本,你会发现,里面以文字描述居多。这也许会鼓励学生们用文字描述他们的生活环境,可他们几乎没有勾勒过任何地图。像新经济形势下的许多实用技能一样,读地图还没有进人课程设置的范围。有的人尽管上了好几年的学堂,可还是没有学会使用地图。通常情况下,只有他们开始自己开车的时候,才会跟这东西第一次较起真来。即便某个中国人对于详尽至极的地图有点兴趣,可要找到这样的地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政府对于这样的地图总是持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 引自 第一部 城墙
5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