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页
四川北部的广元是四川最早开凿石窟的地区。主要地点有皇泽寺石窟和千佛崖石窟二处。千佛崖石窟位于广元市城北5公里处,现存洞窟五十四个、龛八百一十九个、造像七千余躯。皇泽寺石窟位于广元市西1公里处,现存窟龛五十个、大窟六个、造像一千二百零三躯。与中原地区相比,川北石窟的开凿年代相对较晚,长期以来,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早年的考察仅见于法国的色伽兰等人。1914年,他们沿金牛道入川至广元、巴中一带考察石窟寺。50年代,学者开始注意川北石窟,如王家祐、张明善、黄展岳对广元石窟也做了调查。史岩则对千佛崖造像的始凿年代做了探讨,通过对天成龛和大佛窟造像风格的分析,认为,千佛崖始凿于北朝晚期,并非以前所论为唐开元年间韦抗始凿。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川北石窟做了许多调查工作,出版了不少反映四川石窟(包括川北)的图录。特别是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室和广元市文物管理所对广元石窟寺的联合调查,不仅发表了调查纪要,而且还对广元石窟各个时期的窟龛形制、造像题材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广元石窟中开凿年代最早的是千佛崖大佛洞,约在北魏晚期。大佛洞为马蹄形窟,窟内雕一立佛二菩萨。略晚于大佛洞的有三圣堂和皇泽寺第38、45窟。第45窟为中心柱窟,另两个窟为三壁三龛窟。龛内造像主尊为三佛。从洞窟形制和造像特点看,上述三种窟形均是北朝流行的,造像明显比较丰满,佛像身着双领下垂的袈裟,右肩有偏衫衣角,衣纹比较单薄,这种样式与麦积山北周塑像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四川地区的早期石窟造像主要来源于长安及附近地区的石窟造像样式,故当属于北朝石窟造像系统。 广元石窟中隋代开凿的龛像并不多,以摩崖龛像为主。较重要的龛像有广元千佛崖北大窟(编号38窟)。该窟平面为马蹄形,弧顶,正壁雕倚坐弥勒佛及二弟子像。广元皇泽寺五佛窟(编号51窟)约开凿于隋末唐初,平面亦为马蹄形,穹隆顶,环壁设低坛,坛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造像身后浮雕双树及人形化的天龙八部护法形象。造像样式明显沿袭了长安地区北周和隋代佛像的样式。 唐代龛像以圆拱龛居多,也有一些洞窟形制变化较少。开凿于武周万岁通天前的千佛崖莲花洞为横长方形,三壁三龛式。窟内中央设佛坛的佛坛窟比较多见,如广元千佛崖七佛窟(编号第8窟)、牟尼阁窟(编号第5窟)等。有的佛坛窟成组出现。如菩提瑞像窟(编号第33窟)和弥勒窟(编号第30窟)左右并列,大小相当,为一双窟。中心佛坛后部均有镂空的双树,双树与窟顶相连,构成大的背屏。这种形制颇具地方特色,与中原北方如敦煌莫高窟的背屏式洞窟有些类似,可能是模拟寺院殿堂的形制。唐代洞窟中也有中心柱窟,如千佛崖第22窟,但中心柱仅完成正壁龛和北壁龛。造像组合形式一般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像居多,许多龛内造像后部浮雕天龙八部护法像。三佛题材有释迦、弥勒和阿弥陀佛组成的三佛。广元千佛崖莲花洞正壁龛主尊为倚坐佛,北壁龛为密教主尊毗卢遮那(大日如来),南壁结跏趺坐佛,这种组合形式为以前石窟造像所未见。造像题材形式多样,以西方净土变题材最为流行,造像后部浮雕五十二菩萨。与西方净土信仰相联系的观世音菩萨题材也较为流行,有许多单身观音像龛。中唐以后观无量寿经变开始流行,弥勒佛题材也较常见。初唐后期以后密教题材开始出现,盛唐以后则广为流行。密教题材主要有毗卢遮那佛、药师琉璃光佛和药师经变、圣观音、如意轮观音、四臂观音、十一面观音、救苦观世音等,唐末出现不空羂索观世音。盛唐时期开始流行北方毗沙门天王,且多以主尊龛像的形象雕出。另外地藏菩萨像也是四川石窟中较为流行的题材,而且往往与观世音组合在一起。 引自 (一)广元皇泽寺和千佛崖石窟
5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