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页
陌生的面孔
读过 中国不会亡 因为有陕公
1937年 7月 「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各地大批知识青年为了抗倭救国来到延安。为了最快地把他们培养成抗战人才,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在积极扩大抗倭军政大学的同时创办陕北公学,并委托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成仿吾、张云逸六人筹建陕北公学。 8月 8月初 经过筹建组讨论,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拨给1800元(法币)开办费,并成立筹备委员会,成仿吾任主任。中共中央委派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直接领导陕北公学筹建工作,并任命中央党校教务主任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 成仿吾带领从中央党校和抗倭军政大学调来的十几位干部负责陕公筹建工作。陕公校址确定设在延安城东门外的延河之滨,北靠清凉山,南向宝塔山。 经成仿吾写信请求,毛泽东从自己在抗倭军政大学主办的一个学习班中选调了几位干部到陕公担任领导工作。 陕北公学开办时,组织机构精干,校部设教务处、生活指导委员会和校务部。教务长是邵式平,生活指导委员会主任是周纯全、副主任是邓洁,校务部长是袁福清。陕公设秘书主任(后改为秘书长),由饶志雄担任。成仿吾、邵式平、周纯全、袁福清四人组成党团(党组),成仿吾为党团书记。党团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组织部领导。学校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建立中共陕北公学总支部委员会,宋琏(女)任总支书记。 8月底 从抗倭军政大学转来第一批学员,约200人。 9月 9月1日 陕北公学第一批学员正式编班上课。 9月5日 成仿吾校长签署的《陕北公学招生简章》面向全国发布。简章规定陕公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是「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学校暂设社会学、师范专修、医学、国防工程、倭奴研究五个系。确定共招生1000人,其中社会学系300人,师范专修、医学、国防工程三系各200人,倭奴研究系100人。报考地点设在西安、三原、延安等地。学员一律收膳费,学习期限半年到两年。毕业后发给毕业证书,并介绍到各地参加工作。 9月9日 《新中华报》以《林伯渠等六人发起筹办陕北公学》为题,刊载筹建陕北公学的消息。 9月14日 《新中华报》刊载《陕北公学招生简章》。 9月 各地知识青年踊跃报名,经过考试入学。9月底,到校学员200多人,编为第1、第2两个学员队。 10月 10月4日 《新中华报》登载陕北公学筹办近况;陕公学生会为解决学校经费困难,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节省经费」等口号,得到全体学员的响应。 10月6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洛甫(张闻天)复电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潘汉年,同意他在上海用特别介绍的办法吸收少数优秀分子来陕公学习,人数以二三十人为限。 10月19日 陕北公学举行大会,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毛泽东亲临讲话。他说:「今天我们陕北公学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抗倭先锋队的任务。当着这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迅速地向前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大批的积极分子来领导,需要大批的精练的先锋队来开辟道路。」他号召陕公学员在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中,要像鲁迅那样「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要像鲁迅那样决不畏惧,「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还表扬陕公「有真理,讲自由,是造就革命先锋分子的场所」。 引自 陕北公学大事记 10月23日 毛泽东为陕北公学成立与开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10月底 宋琏调任第5学员队主任,由季凯(季诚龙)任校党总支书记。10月陆续到校学员400多人,成立第3、第4、第5三个学员队。第5学员队是女生队。这时全校共有学员约600人。 学员采用军事编制,8~10人为一个班,3~4个班为一个分队,3~4个分队为一个学员队。各队主任、队长由学校委派,副队长、正副分队长、正副班长均从学员中选举产生。每个队都建立党支部。 陕公教学计划的安排原则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课程设有「中国问题」「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概论」「抗倭民族统一战线」「民众运动」「游击战争」「军事常识(军事训练)」等,还有不定期的时事报告。生产劳动课也是陕公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新学员一入学,每人发一把镢头,在清凉山上挖窑洞,解决住房问题。挖窑洞成为新学员进入陕公的第一课。 授课教员中,除学校行政领导如邵式平、周纯全等兼职讲课外,专职教员有艾思奇、何干之等,聘请教员有吴亮平、凯丰、李凡夫、吕骥、李培之、何思敬等。毛泽东、洛甫、陈云、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应邀来做讲演。 11月 11月1日 陕北公学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中共中央和延安各机关代表七八十人,全校教职工及600多名学员参加了大会。成仿吾校长主持大会并致辞。他说:「陕北公学的创建,在全国各地有很大影响。希望全体学员以最高的热忱努力完成教育计划。」毛泽东亲临大会,并做了题为《目前的时局》的重要报告,详细分析了当时中国的抗战形势,指出民族投降主义是目前新的危险。他号召大家「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坚持抗战到底和动员群众抗战。在讲到陕北公学的任务时毛泽东说:「我们要造就大批的民族革命干部,他们是有革命理论的,他们是富于牺牲精神的,他们是革命的先锋队。」「只有依靠成千成万的好干部,革命的方针与办法才能执行,全面的全民族的革命战争才能出现于中国,才能最后战胜敌人。」李富春在讲话中号召陕公学员要成为民族革命中的青年先锋战士,要艰苦锻炼,要学习社会科学。边区教育部长陈正人讲话指出:陕北公学要用最进步、最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和各种反动理论和思想作斗争,要学习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学习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等。 11月8日、12日 太原、上海先后失陷。陕公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认为抗战形势迫切需要大批干部到各个战场去,发动千百万人民群众参加抗战,因而决定改变教育计划:不分系;只开设统一战线与民众运动、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社会科学概论三门课程;学习时间由半年到两年缩短为两个月,并且要在两个星期内送一批学员到山西前线参加抗战工作;学员一律不收膳费,衣服用品都由学校发给,还每人每月发一元零用费。 11月底 陕公第一期第一批(第1、第2学员队)学员200多人毕业,91人分配去山西前线参加抗战工作。 11月 邓洁调离学校,张季平调任陕公生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陕公国防教育研究会成立。 引自 陕北公学大事记 12月 12月 申力生调任陕公党总支书记,并成为党团成员。季凯任生活指导委员会组织科科长,刘春任生活指导委员会文化教育科科长。 新招收学员400多人,成立第6至第9学员队。 1937年冬 成仿吾校长创作陕北公学校歌歌词,吕骥为校歌谱曲,由毛泽东审定。 引自 陕北公学大事记
2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