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五个书名
“作人要老诚,作文要狡猾。”
●《红楼梦》的五个书名,分别突出了心灵、情感、欲望、世界和生命的不同维度,各有其用意。
——提供了文本意义敞开和无限阅读的可能性。多个名义的共存显示出名义本身的有限性。
这部书可以是一部失败人生的“忏悔录”,也可以是一部历劫证道的《西游记》,甚至可以是一部出入佛老、返归六经的儒家教化之作。
一、《石头记》
——借助于一块石头的下凡和复归,突出了一个超越性心灵的视角;表现的是心灵的旅行及其印记,这个名字的意义和魅力由此呈现出来。作为生命的根本和觉悟的关键,它凸显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关键主题。
1、石头的经历,从大荒山下的石头,幻形为通灵宝玉,最后复归石头本质。
2、石和木一起成为无心或者不动心的象征。
3、石头的迷失让自己成为通灵宝玉,一方面是和臭皮囊的结合,另一方面是进入金玉世界。以佛教的立场,这自然是愚蠢的堕落,蠢的表现是痴迷。
二、《情僧录》
——更像是一个情痴勘破红尘之后的遁入空门
1、以宝玉为枢纽,以男女之情为中心,延伸到人伦亲情。
2、不是一般的情书,它的宗旨是以情悟道,轨迹是出情入空,相应的生命形态则是从情痴到僧人,成为空空道人。
3、走入情内,见得世界情根之虚,方能走出情外。“由色生情,传情入色。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三、《风月宝鉴》
——给这个世界上所有痴迷于欲望之人一个警醒;
1、风月指闲情,或指色欲,很多时候两者混杂。
2、人类了解欲望的力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破坏性的,不同的思想或者信仰也都应寻找应对此欲望的途径。
3、儒家伦理秩序的尴尬:佛道生命力在儒家的失败处显示出来。曹雪芹赋予了跛足道人和赖头和尚终极的拯救能力,这种拯救能力来自对包括欲望在内的世界之虚无的体认。
四、《红楼梦》
——揭示以权力、财富为中心的世界的虚幻
1、红楼是整个世界的象征,红尘、红袖、怡红公子等……
2、红楼梦是宝玉的红尘一梦,而红尘不过就是这个世界。
3、所谓梦幻,无非就是认识到世界的虚假。
4、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元素都被安放在《红楼梦》中(历史,权力,财富,理,情),成为作者呈现梦幻和虚假世界的基本素材。情之无根、理之冰冷、财富的来去,权力的升降,历史的笔削,都显示这个世界的变幻无常。
五、《金陵十二钗》
——重在呈现各种生命的悲剧。
1、十二钗的叙述包含着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的结构;六个对子:钗黛、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王熙凤和巧姐、李纨和秦可卿。
2、以十二钗来表现十二种现实的或可能的生活。“代表世界上十二种人物者也;十二种人物在世界上所受之苦痛也”。
3、这些生活方式以两两相对的方式叙述,用来表现生活世界中一些对立的原则或选择。
●结语:
1、人类面临的两个普遍性问题:人生短暂和生活没有意义
《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当然,毁灭之后,作者仍然提供了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就是空门。在某种意义上,这个被视为觉悟的出口不过是另一种毁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引自 后记 2、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死亡当然是大不幸,却也是死者个人生存痛苦的结束;但对于生者,痛苦和不幸仍然延续者。 引自 后记 死亡固然是悲剧,活着也是。活着的人等待着必然的死亡,也必须面对着变化无常的世界。 引自 后记 3、中国式悲剧的核心是通过无常的变化呈现一切美好事物的稍纵即逝,以揭示生命、世界和价值的虚无本性。
人的伟大在于可以通过思想创造一个世界,属于每一个人的世界。在虚无的废墟和荒漠之上,美好的东西获得了一个更坚固的根基。这个坚固根基的核心是矛盾和紧张,在入世和离尘之间、在相信和怀疑之间、在真假有无之间。《红楼梦》帮我们清理了地基、矗立起什么,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一直相信,任何一种思考都通向一个更好的世界,其中有美好的爱情、亲情、友情,有更适合保证这些美好事务存在的环境。作为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精神性的存在,人们深知这个世界永远无法完美,悲剧、残缺和遗憾无处不在,但对于它们的理解和接受就足以让我们更加强大,也更有力量去追求那些值得追求的东西。 引自 后记
1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湘云
湘云经常会所处他人意会而不言的东西。意会而不言是世故或小心,说出来则是‘憨’或者‘疯’...
-
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
多病,敏感,促狭,傲物,痴 1、黛玉一开始就不属于这个世界,不属于这个世界也就不合适这个...
-
《红楼梦》的五个书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