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跳出框框的江冬秀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五四婚姻
江冬秀出嫁以前,和婆婆相处了六七年,深知如非婆婆做主,她的婚姻可能不会成就,因此对婆婆自然有感情。尽管她感到哀伤,可是婆婆去世、长子出生,让她在胡家的身份不一样了:她成了家中主母。接下来两三年间,女儿素斐(1920年)和幼子思杜(1921年)相继出生,在众人眼中,她是个有福气、有地位的太太。可是这没有改变她的本性,她节俭持家,让丈夫不但后顾无忧,而且对她由衷佩服。这是胡适的话:“我结婚时,家里欠了债,但不到两年,不但还清了债务,还有节余。这全是太太的功劳,是她省俭的结果。” 除了节流,江冬秀也关注收入来源。胡适勤于著述,稿费所得相当高,但出版社往往拖延付款,胡适不好意思追讨,江冬秀却认为欠款无理,得讨回公道,甚至为此和丈夫争执,大家都说她厉害。事实上,胡适欠缺理财的能力,掌管家中财务的是江冬秀。婚后十年,她理财的成绩让她可以为胡家完成头等大事——修祖坟,迁葬胡适的父母和祖父母。 重修祖坟所需的地是胡适托人找的,但1928年在乡下主理工程的则是江冬秀。从采石到布局和植树,雇用十多个工人,花了几个月时间,三千多大洋,胡适感激之余,在铭文附记:“谁成此功,吾妇冬秀。” 江冬秀一生节俭,可是对亲朋绝不吝啬,这和胡适的性格正好配合。她热心公益,支持丈夫义助友人,办学修路。她家的雇员不但待遇好,也感受到主家的人情味,协助胡适文书工作多年的章希吕深有体会,他记述“适兄嫂”如何为他父亲办寿礼,实际主其事的自然是江冬秀。 江冬秀到了北京后,接触到另一个世界,新派学者和文化人尊重女性,胡适对妻子又一直体谅眷顾,让她觉得的确是“男主外、女主内”,二人地位平等,因而自信大增。对于丈夫推动的白话文,她也乐见其成,因为她体验到这是易于掌握的沟通工具。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见适之他们朋友往来的信,做文章,都是用白话,此比从前那种客套信容易多了。我从来不敢动笔,近来适之教我写白话,觉得很容易。” 上面的引文是江冬秀写给舅舅的信。出嫁前那羞涩的姑娘在北京新文化圈中耳濡目染,如此坦然地向长辈发表意见,已非吴下阿蒙了。在她往后的婚姻生活中,用白话文写信成了重要部分,是她始料不及的。 引自 第四章 跳出框框的江冬秀 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北京胡家的主母江冬秀与丈夫平起平坐,各有所好。晚饭后胡适钻进书房,江冬秀则去攻打四方城,两人都曾劝说对方不要那么沉迷,但都不成功,只有顺其自然。 胡适回国后三五年间,声名暴涨,工作压力同样暴涨,健康一直欠佳,到了1923年,终于得到批准休假一年,让他养病。要是他留在北京,依旧是访客盈门,所以他干脆到杭州养病去,做伴的是江冬秀婚前就已认识的胡家聪侄。谁也没料到,南下半年,胡适会坠入爱河,对象是姻亲表妹曹珮声,江冬秀婚礼中的女傧相(见本书第五章)。 江冬秀起初听说珮声也在杭州,曾表示丈夫和聪侄有珮声照顾,她可以放心了,怎料到几个月后会传出曹胡之恋?江冬秀闻讯,马上就要南下。胡适为避其锋,只好回到北京,但他依旧盼望和曹珮声长相厮守,而他尊敬的母亲已经逝世,不必顾虑伤她的心,于是找个机会想向太太提出离婚。江冬秀当然不同意,但她激烈的反应远远出乎胡适意料:她听到“离婚”二字,二话不说,冲进厨房,拿起菜刀,高声说既然胡适不要她,自然也不要儿子了,她干脆先把两个儿子杀了再算!(有意思的是她没有说要杀女儿,可见“无后为大”的思想根深蒂固。他们的女儿在1925年因病夭折,只有五岁。) 江冬秀拿出菜刀,把胡适吓倒了。他本来就自认是PTT(怕太太)主席,经此一役,以后不敢再提离婚了。可是他和曹珮声的恋情没有马上中断,有机会南下时总愿和她相见,江冬秀也容忍了好几年。这次差点婚变的打击,加上她不平则鸣的天性,让她对别人的离离合合也公开打抱不平了。 江冬秀过问别人的婚姻不止一次,但以梁宗岱事件最为有名。1931年秋梁宗岱受聘于北大,他在广州的妻子姓何,被他抛下多年(又是一个逃婚的例子),听到消息赶抵北京,希望夫妻团聚。梁宗岱当时另有所恋,不肯承认她,他太太是旧式女子,在北京无亲无故,投靠无门。这件事在北大传开了,江冬秀知道后,不但把梁宗岱的妻子接到家中居住,还发动胡适和他的北大同事为何女士争取公道,双方终于闹上法庭,江冬秀和胡适为何女士出庭当证人,梁宗岱被判败诉,后来终于作出经济赔偿,办理离婚。何女士免于像其他被抛弃的妻子那样无法求生,江冬秀功劳最大。 引自 第四章 跳出框框的江冬秀 胡适1949年6月从上海乘船赴美,安排江冬秀暂居台北傅斯年家中(当时傅斯年是台湾大学校长)。1949年长子祖望和曾淑昭在曼谷结婚,她到曼谷和儿、媳团聚,却发现做新派媳妇的婆婆不是容易事,过了两个多星期就深明不能长久同住的道理。胡适终于多方安排,为她取得签证,接她到纽约(江冬秀不会英语,在美国境内换飞机还得托朋友到机场帮忙),两人住在纽约东81街胡适卸任大使后曾住过的公寓,开始海外的生活。胡适除了1950年至195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图书馆有两年固定工作的合约之外,往后的收入并不稳定,多半靠积蓄过活,加上他感觉与美国学界气味不投,美国政界就中国的表现又让他生气,愈来愈觉得生活在国外不是长计,这不仅是出于经济考虑,更重要的是出于知识分子希望有所作为的心态。 江冬秀可不一样,她本来就节俭,到了纽约,和丈夫过着俭朴的生活,她不以为苦,而且长子一家也在美(胡祖望主修机械工程,一直在美国工作),她在华侨圈中又找到麻将友人,对她来说,纽约的生活并不缺少她最看重的东西。也许有人会想,她在此地言语不通,总会影响她的自信吧?以下的小故事可以说明事实并不如此。把这个故事传诸后世的,是当时和胡氏夫妇过从甚密的后辈学者唐德刚。 纽约的公寓大楼都有消防楼梯,一天有个体形高大的盗贼从消防梯进入胡家,江冬秀独自在家,走出来看见贼人,不惊不怕,步向大门,把门打开,对那个贼说:“Go!”贼人真的乖乖地从大门走了。这位老太太的威严自信由此可见。要是问这份威严自信从何而来,应该是理直则气壮。这大概就是江冬秀性格的核心:尽管她的表现方式有时让人吃惊,诸如拿出菜刀对付离婚的威胁,又或是为了稿费的事和丈夫经常争吵,但归根究底,她认为道理在自己这边,自然应该力争。 旅美的岁月为江冬秀带来一份奇特的友谊。1953年8月,韦莲司邀他们夫妇二人到自己在绮色佳的家避暑,她在信中对江冬秀非常客气。当然,两人言语不通,总要靠胡适传译,但夫妇俩住了差不多一个月,可见大家相处融洽,自此双方偶尔会互赠礼物,大多由韦莲司主导,而江冬秀则一直表现得很识大体。胡适死后,她接受了韦莲司捐赠的和胡适数十年的通信,并不忌讳把二人的感情传诸后世,还请韦莲司提供一份自传,以作配合。 说到自传,不得不提江冬秀本人也写过自传。据唯一看过未完稿的唐德刚说,那是铅笔所写,有她当年待嫁和婚礼的感受,虽然有不少错别字(和她写的信一样),但个性跃然纸上,真切可爱。与她背景类似的中国女性,有多少会执笔写自传呢?这固然受了胡适的影响,也显示出她本人的尝试精神。可惜的是,她去世后这份手稿下落不明。 引自 第四章 跳出框框的江冬秀
128人阅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贴身的历史:八段婚姻与三宗离婚
“新女性”观念 中国妇女运动的起源不在20世纪,而在19世纪;在妇女运动初始的二三十年,最卖...
-
第三章 侧写许广平
俗语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以此形容许广平的童年倒很恰当。按理说,广州接触外来文明...
-
第四章 跳出框框的江冬秀
-
第五章 霞栖楼外数星时:曹珮声的故事
说到亲情,曹珮声虽然与家中长辈相处不来,但和哥哥的感情却很好。五四时期,很多女性能够逃...
-
第六章 沙士顿·张幼仪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鼓吹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但绝大多数的青年及成年男子都已在父母安排下结...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