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岁)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不懂春秋时候姓、氏的这些讲究。像他说孔子“姓孔氏”,明显不懂姓和氏的区别。《史记》里写周文王叫姬昌,武王叫姬发,周公叫姬旦。其实在周人那里,姬是姓,根本不能用到男人称呼里面去,结果两千年传下来,大家也这么叫习惯了。 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符合规范的称呼,应该是“周昌”“周发”“周旦”,他们是周这个小部族的首领,周就是他们的氏。 引自 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 岁) 所以,春秋时打仗,都是贵族自己玩的游戏,规模小,跟老百姓没关系,战争也不太伤害老百姓。不像战国,举国动员全民皆兵,旷日持久你死我活。翻翻《春秋》,那时候的国家差不多年年打仗,但对老百姓过日子影响不大。 引自 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 岁) 比孔子大一辈,郑国有位执政大臣叫子产,名气很大。他手下有四大能人,各有专长。其中一位的专长,就是跟《红楼梦》里的冷子兴一样,最懂周围列国贵族家里的事儿,包括各家的渊源来历,当代人在朝廷里的地位、执掌,还有他们的能力、个性、各种癖好。 引自 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 岁) 从洛阳回来以后,那位仆人应该归还孟孙家,但马和车一直由孔子使用了。这辆车只配了两匹马,档次不算高,因为那时体面的马车要驾四匹马,所谓“驷马”。但对孔子来说,这已经是超出预期的待遇了,他从此成了“有车”人士,这是他这辈子的一个里程碑。 引自 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 岁)
43人阅读
羊狗的来信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引 子
在本书描写的春秋中后期历史里,它更接近“维持世袭统治的少数家族”,因其是少数而非一个家...
-
第一章 野合而生到认祖归宗(1—15 岁)
后来孔子成为贵族,地位越来越高,追随他讨生活的,很多都是他母亲家,也就是颜家的老亲戚,...
-
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岁)
-
第三章 齐国流亡(35—40 岁)
到了春秋前期的齐桓公时(比孔子早一百多年),管仲做齐国的丞相,齐国更加强大,还打着维护...
-
第五章 思想和学术
当时有人评价孔子,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成功的概率几乎是零,但还是忍不住要尝试...
> 查看全部1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