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
以弗洛伊德理论来解读母女关系的最出色的著作,是竹村和子的《关于爱》(202)一书。书中讲道,婴儿无论性别,都密切能依赖母亲。父亲的角色,是用“阉割恐惧”来分离母子。可是,女孩子本无阳具,无法被阉割;更准确地说,女孩子是把阳具置于母亲腹中了,所以一出世便已经是被阉割过的了。女孩子与男孩子一样,以母亲为最初的爱恋对象,但女孩子却不能像男孩子那样,通过与父亲的同化来将母亲(那样的女人)作为欲望的对象。女孩子不但不能爱母亲,也不能爱与母亲同性别(即自身性别)的对象。因此,比起男孩子,女孩子的“爱恋对象的丧失”,根源更深。为了忘却那种“丧失”,女孩子将“丧失对象”内化了。这就是“忧伤”(melancholy),即抑郁状态。“忧伤就是对所爱对象的忘却”。对于女儿来说,“对母亲的爱被禁止,必须将之忘却”。所以,像母亲一样,即“女性性”,本身就是“抑郁的”(竹村,2002:174-6)。经竹村这么讲,我发现,被视为“女人味”的要素,比如“节谨”“娴静”等,与“忧伤”何其相似。换言之,自我欲望的意识与实现,在出生之前便已受阻,这种存在就是“女人”。倘真若此,生为女人,多不合算! 引自 第九章 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 “女人味”这种词也是厌女
92人阅读
龙光彪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五章 儿童性侵犯者的厌女症
所谓“欠缺对立”,是指对立的双方中,只有一方有特征标识(mark),而另一方则以无此特征来定义...
-
第五章 儿童性侵犯者的厌女症
厌女症通过比较而被强化。将两者相比,也就意床看两者是可以比较的。之所以可以比较,是因为...
-
第九章 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
-
第十一章 女校文化与厌女症
在她念高中的时候,女生们的惯例是,上学时穿校服的裙子,到学校后换为运动服的裤子。这不是...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