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页
南京国民政府、伪总统府见闻数则 汤又新 丁绍兰* 国民政府大门和礼堂的改建 南京国民政府所在地,是沿用军阀时代江苏督军署、清朝两江总督衙署的老房子。大门是两边灰色围墙当中一个矮矮的圆门,门前一对石狮和两个木岗棚。大门与大堂之间的空场上,还有一道隔墙和二门。每逢举行纪念周或其他会议时,大院内车水马龙,无回旋余地。当时的伪外交部长王正廷曾面向蒋介石建议,认为国民政府为首都的中心,中外观瞻所系,屋宇太差,有失「国体」,亟需重新改建,首先拆造大门,以壮观瞻。蒋介石采纳了他的意见,决定将大门改造翻新,遂命令参军处负责招工承办这个工程。不久(大约在1929年初夏),大门的拆建工程便开始了。先将旧大门和东西两边的围墙全都拆除重建,围墙还加高了一尺,原来大门内的道隔墙和二门亦同时拆毁,使广场更为宽敞。新建的正门是一座砖结构水泥面,正面有三个圆门八根抱柱的三层大门楼。由于结构简单,工程不大,施工不到半年,就全部完成了。大门两边楼下,东边是传达室,西边是卫兵司令室,二楼是参军处职员宿舍,第二层更简单,只有正中一小间是升旗预备室,室外两边是水泥平台,由平台再登水泥扶梯即为旗杆座,亦可瞭望四周。大门上有水泥塑制、字面贴金的「国民政府」四字,系伪行政院长谭延闿所书。这四个字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未有变动,直到1948年5月,蒋介石当了w伪总统,才把它铲掉,换上伪监察院副院长周钟岳写的「总统府」三字,当时为了赶时间换招牌,顾不得简陋,按字样锯了三个木头字,贴上金箔,在蒋介石就任伪总统的第三天就草率地钉在门楼上了。 在国民政府重建大门的第二年(1930年)又扩建了礼堂,扩建的原因是:在一次接受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译名)呈递国书时,按外交礼节,大使进礼堂门,首先一鞠躬,上前数步,至「主席」面前再一鞠躬,国书递毕,须从原位后退,两次鞠躬后,至礼堂门口转身出门。那次许阁森后退时不在意,步子跨大了一些。退到了门槛边,几乎被绊倒。事后经典礼局呈请蒋介石批准,决定翻修礼堂,将原来权充礼堂的那座旧花厅屋面翻盖,延伸到花厅外的天井,面积扩大约三分之一,室内柱子包了装饰板,地面改铺花瓷方砖,四周又加装护壁板,礼堂大门改为南向,前面又辟出一条过道与中间穿堂相连。过道两边墙上嵌黑色冲大理石护壁和朱漆柱,顶上做有暗花玻璃的藻井,里面配置了灯光。同时还将中间穿堂和西边通礼堂的走廊两边都装上了固定的毛玻璃长窗(此窗不能开),这样就档住了窗外的视线,把走廊和穿堂两边的破旧瓦房统统遮盖住了。据说这个巧妙的设计系出于名建筑师卢某之手。其实这手法再好心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始终没有治好礼堂屋面的一漏再漏。 * 汤又新、丁绍兰均在原国民政府、伪总统府任职,南京解放前夕,为原伪总统府第六局庶务科荐任科员。 引自 南京国民政府、伪总统府见闻数则
6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