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传统”食物
看看欧洲的各种标签一原产地名称保护标识(DOP)地理标识保护(IGP)、受保护的传统特产标识(STG),我们惊觉为产品正名立身的历史记录却如此模糊不清。参考资料就算有,也都是二手三手的。历史沦为毫无趣味的桥段,不再作为佐证产品血统的必备条件,将产品置于无懈可击的“传统”语境。所谓“传统”甚至有可能与当下仅在咫尺之间。现在,产品要获独家或祖传之美名,只需二十五年。不过,说起形象,古代的显然比现代的好看。若能跟“中世纪”,或者再厉害点,跟“罗马”沾亲带故,那产品准会身价倍增。可以说,历史越古老,“渊源”越久远,产品似乎就越值得被保护起来。 大家想当然地把“传承”视为一种保证。殊不知,凡事始终千变万化,食物的风味以及食客的品味也与时俱进,社会文化语境随时决定着惯用法的形态变化,同一事物不可能一直对应同一名称,这些在历史学家眼中显而易见的事实,公众却毫不关心。他们宁愿相信,“传统”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相信“古法之制,向来如此”;世代相传,似乎极其可以信赖。 当下与过去之间这种臆测的传承,其实基于双重简化机制:把我们如今的形象,我们如今生产和消费的东西,投射到中世纪,此谓抚今追昔;把中世纪简单地解释为当今之先声或“起点”,此谓昔为今用。给产品追本溯源或以史观之的做法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除了少数文献档案或文学作品,拿中世纪说事,往往使对象脱离历史,换言之,使之更加模糊不清,从历史走向传奇,从真实走向虚构。中世纪研究专家可以松口气了:一般认为,“中世纪”这个词并不指某个历史时期,并不由其自身年代顺序以及期间发生的种种事件定义,而仅仅是一个观念,一个概念。在食品营销上,“中世纪”是传统、本源、古代的代名词,它意味着“很久以前”。 引自 前 言 一起上路吧 提到“传统”食物的历史并不需要历史来佐证,似乎《大城市的兴衰》也提到了什么自称是发源地实际并没有什么历史来佐证的食物。
36人阅读
阿呆你个葡萄树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4“传统”食物
-
干酪的“身价倍增”
值得注意的是,众所周知的传统往往源于近代以前的膳食文化,其中科学的成分很多已荡然无存,...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