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23 五次重修的《神宗实录》
宋朝官方史书的编纂有一套非常复杂而完备的制度,最终形成的文本主要有《实录》与《国史》两种。《实录》是编年体史书,一朝皇帝一部;《国史》是纪传体史书,体例与正史一致,二至四位皇帝修一部。哲宗继位的历史叙事首先出现在神宗、哲宗两部《实录》。参与哲宗继位的关键政治人物多在哲宗、徽宗朝去世,他们在《国史》中的列传也是哲宗继位叙事的重要史料,所以又涉及哲宗、徽宗朝的《国史》。然而《神宗实录》《哲宗实录》与哲宗、徽宗朝《国史》的编纂情况都特别复杂,这里做简单的介绍。 《神宗实录》先后有五次编修,是宋朝官方史书中最折腾的一部。蔡崇榜的《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就指出,“《神宗实录》的修撰,围绕着对待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不同发生激烈争论,累经反覆,多次重修。每次修撰,都反映出封建朝廷中两个党派斗争的消长,以及最高当局决策方向的转变。因此,《神宗实录》的修撰,已经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史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他还指出,《神宗实录》先后有五次修撰,第一次在元祐,第二次在绍圣,第三次在元符,第四、五两次均在南宋绍兴时期。《神宗实录》的第一次修撰,始于元祐元年(1086),最初由蔡确主持,蔡确罢相后,又先后由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主持,并于元祐六年(1091)成书上进。当时哲宗尚幼,这部《神宗实录》多取司马光《涑水记闻》的材料而诋毁熙丰变法。陆佃参与了《神宗实录》的修撰工作,他对随意诋毁熙丰变法非常不满,经常与另两位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辩,黄庭坚就说“如公言,盖佞史也”,而陆佃反驳说“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毫无疑问,这个版本《神宗实录》关于哲宗继位的叙述,是站在高洮洮的立场上而完全否定蔡确的定策之功。 哲宗亲政后恢复新法,《神宗实录》也由蔡卞提议而迅速重修,并以坚称自己有定策之功的章惇主持编修工作,曾布又提出参照王安石拜相时编写的《日录》重修《神宗实录》。绍圣三年(1096)重修《神宗实录》成书上进,可以想象,这次重修主要是把司马光《涑水记闻》的说法改为王安石《日录》的说法,至于哲宗继位问题肯定是按章惇的立场确立了蔡确的定策之功。 徽宗于元符三年(1100)正月即位,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当时向太后曾有短暂听政,“欲和调元祐、绍圣之人”,于是提出再修《神宗实录》,但结果不了了之。同时提出编修《哲宗实录》的工作最后由蔡京主持,并于大观四年(1110)成书上进,应该也是完全肯定蔡确、章惇、邢恕以及蔡京的定策之功。 引自 2.《神宗实录》修了五次
671人阅读
韧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21 宋代的修史制度
宋朝官方的修史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日历、实录、国史的系统。日历是史馆收...
-
37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史料价值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编年体北宋史书,顾名思义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续编。《资治通鉴》叙...
-
222-223 五次重修的《神宗实录》
-
237 宋代的“勘婚”
勘婚就是看男女出生的八字是不是适合结婚,高氏的迷信思想比较严重。吕大防说,勘婚这种属于...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