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石器时代族群的分合
从渔猎生活-生产食物阶段
长三角:湖熟文化为典型的水稻种植村落——渔猎:夷
东北:黄牛被驯养,人们从采集渔猎到控制生产——牧养人群
北方的太行山东边延伸到渤海冲积平原:小米种植——周人
自然环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食物生产方式,以及发展成的不同地方文化的条件。
人类族群的分野,往往并不是以血统为基本要素而是以生活方式当做认同的文化基因。 六七千年前,发展出了相当规模的农业村落,集结为更大的共同体。有生产分工、阶级划分、职位分类。并且发展出了宗教性、仪式性的事物
前面所说的新石器文化前期几个大的文化共同体,发展到巅峰时,不仅具有广大的领域,还有高度发展的文明,它们必然在自己的地区对周围邻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甚至控制力。于是,这个大的文化体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族群归属和认同感,将一个地区的人类集合为某种特定的民族。这种发展过程,会抹去原来不同族群间的各处差异,而使他们自认为同类。同样的,本来是同一族群的分支,在面对强大文化圈的引力和压力下,那些原来是同族的群体却分别被吸入不同的文化圈内。这种分分合合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不断地出现,它对构成族群界分的作用,其实比生理基因更为显著 神话——浓缩的集体记忆。
气候变化后,出现了夏朝,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南部海岸线的改变致使生产力降低,不能继续维持统治阶层的权力和精英阶层的文化水平。
气候变化——生产力的衰弱、人口的外移,文化的逐渐消退。
人口外移的案例:
距今四千年前的那一次生态环境的变化里,天气寒冷,海水下降,中国东南沿海的岛屿形成较易跨越的“墩石”,有些人群可以涉海外移。今天浙江沿海的岛屿群,就可以为上述良渚文化的一部分人口移往台湾提供通道。 观点:文化对于族群的认同和归属的影响,已如前述,可能不亚于血统本身的因素,甚至于更过之。
37人阅读
开花小馒头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言+自序
中国这个共同体,其延续之长久,而且一直有一个相当坚实的核心,在同一个地区继长增高,其内...
-
第一章:新石器时代族群的分合
-
第二章 夏商周:核心的形成
稳定的文化:关中地区的半坡文化,延伸到郑州附近。二里头文化——采集和狩猎逐渐减弱,社会...
-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念
社会的结构性变化:财富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致使财富积累,封建体系外的人民因为累积财富而...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