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不盈
【题解】
此章说道为万物之宗主,莫之能先。
道冲而用之有不盈,[1]渊兮似万物之宗。[2]挫其锐,[3]解其纷,[4]和其光,[5]同其尘,[6]湛兮似或存。[7]吾不知谁之子,[8]象帝之先。[9] 【注释】
[1]有,王弼本作“或”,今据北大本改。冲,虚。盈,满,泛指事物从初始到完成的过程,即盈满之后则逐步衰微没落。
[2]渊,深也。宗,主,尊崇之意。
[3]锐,尖锐。“挫其锐”,磨砺使无圭角尖锐之处。
[4]纷,纷纭杂乱,指纷杂之万物。解其纷,万物纷纭杂乱,为道所消解,终归于根柢之混一无别。
[5]和,协和、调和。光,光明。光明则与众有异,协和之,减弱光明,使与众无异。
[6]尘,尘垢。此与上文“和其光”对应,同受尘垢则不光明,是与众无异。
[7]湛,深沉。
[8]不知谁之子,无物可为道之母。
[9]帝,天帝。帝之先,先于天帝,指位尊于天帝。
【译文】
以冲虚之道为用,则不会衰微没落。道渊深就如同是万物可以尊奉的宗主。万物兴作,其状各异,而或有圭角;杂然并陈,而或纷繁纠结。只是尖锐处不可长久,终被磨砺至于无圭角。纷繁纠结不能持续,终究要消解归一。有光明则与众有异,受尘垢则众物为一。而光明终要和于暗昧,同受尘垢浑然为一。道深沉不显,似无实有。我不知道谁可以为道之母,即便天帝也不能尊于它。
【述评】
此章颇简,语意较为含糊,注家多以为是言道体,而其间横以“和光同尘”四句,颇难通顺,今人多以错简为辞,帛书甲乙本、北大本此四句具存,错简乃误说无疑。历代注家中王弼的解说上下文比较圆融,其注云:
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清(原误作“精”,今据楼宇烈说改)。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满以造实,实来则溢。故冲而用之,又复不盈。其为无穷,亦已极矣。形虽大,不能累其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王弼之说虽名为注,实在不比原文更易懂,需加疏通。“执一家之量者”之“量”是指欹器,欹器盈满则溢出倾覆,古人常以此比喻国家衰亡。如《国语·吴语》:“能援持盈以没。”《国语·越语下》:“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持盈,指保持国家在盈满的状态而不衰亡(详见第九章“持而盈之”述评)。“执一家之量者”、“执一国之量者”,即握持欹器之人,指治理家国以避免衰亡的统治者。所谓“不能全家”之“全”是保全之意,“不能成国”与之类似,皆指治理家国者不能避免国家的危亡。“穷力举重,不能为用”,谓竭尽全力举起的重物,这个重物就不能为举起它的人所用,举起已经力竭,更不要说运用自如了。这里比喻治家国者穷力以治国,而不能使国家免于衰亡。
与人之治相比,万物可谓重得多,而治理万物者,却没有力不足的情况。“故人虽知万物治也”以下,言万物之所以治。“二仪”,指下文之天、地。地之宁,以地法天;天之清,以天法道。道是最终被取法的。故人单知万物和谐,而不知如果治理万物不用二仪之法——法道——则治理万物者也会力有不济,不能赡足。
“冲而用之”,冲是虚之意,即以虚为用,强盛时守虚之意,这样才能久用而不穷尽。“满以造实”之“实”是填充之意,其意盖以满产生于填充,不断填充则终会溢出倾覆。要避免倾覆则需要“冲而用之”,守虚就不会盈满。故云“又复不盈”。这些都是说治理者以冲为用,遂使万物得到治理。
“其为无穷,亦已极矣。形虽大,不能累其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言治理者需面对的极多,无有穷尽,即便形大如天地,事多如万物,都可以轻松处理,因此其所作所为可谓极致了。“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宗,指宗主。治理者使万物得治,万物以其为宗主顺理成章。
“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王弼言“无损”、“不劳”,则其以为是治理者挫锋锐、解纷杂而其自身无损不劳之意。“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是以为治理者以污物遮蔽光芒而自身不被污染,与尘土同又不改变他的本真,是治理者不垢不明之意。“湛兮”,深远不可见之意。“似或存”,言治理者有效而无敝,自其有效而言似存,自其无敝而言又似不存。“或存”正可描述其无形有信之状。
“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德不能过其覆”,言天地有形象约束,地只能载不能覆盖,天只能覆盖不能承载,天地不能超过其形象的限制。与治理万物者之无形有信相比,天地显然又下一等,故云“天地莫能及之”。“似帝之先”,王弼注“帝”为天帝,上言“天地莫能及”,似以“先”为尊之意,天帝限于其形,故而有所不如,故而治理者比天帝还尊贵,申言其为宗主。
我们这里说的万物“治理者”即“道”,王弼始终没有明言万物有“治理者”,盖以为可据上下文知之,然而难免使其文晦而不明。这里为了清晰起见,补出这个主语,以方便与首句“执一国之量”以及末句“天帝”相类比。
总结一下,王弼以为国家倾覆是因为统治者不能以道治之,道以冲虚为用治理万物,无形而有信,轻松自如,是万物的宗主,天帝也不如道尊贵。
理解本章的关键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与上下文的关系,此四句又见于五十六章,彼处是指人,说者不以为错简者多以为此是指人君挫锐解纷,如此则上下文悬绝,不如王弼解释圆融,故从王注而疏通之。
【自:『盈,满,泛指事物从初始到完成的过程,即盈满之后则逐步衰微没落。』既然如此,则永远让自己不处于巅峰状态——即永远保持努力,永远挖掘自己的潜力,是自己的状态永远保持不断向上增长,而不能说在某一时刻就达到了巅峰,这样就会『用之有不盈』。
『“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王弼言“无损”、“不劳”,则其以为是治理者挫锋锐、解纷杂而其自身无损不劳之意。“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是以为治理者以污物遮蔽光芒而自身不被污染,与尘土同又不改变他的本真,是治理者不垢不明之意。“湛兮”,深远不可见之意。“似或存”,言治理者有效而无敝,自其有效而言似存,自其无敝而言又似不存。“或存”正可描述其无形有信之状。』能做到如此,正是因为自身的“冲”。有容量才能有实力。
陈剑则多引王弼之说。】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题解】 本章从对立统一的认识出发,推出政治上的无为主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
-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题解】 本章《老子》提出治民的三种具体措施,其目的是使民无知无欲复其本真。 不尚贤,[1]...
-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不盈
-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题解】 本章说天地与圣人对万物无所谓仁爱,而保持中虚,故而天地不可穷竭,圣人之治不会衰...
-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题解】 本章言道使谷神不灭,生万物,而用之不穷竭。 谷神不死,[1]是谓玄牝。[2]玄牝之门...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