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
施坚雅在这一部分中简要提出了中华帝国城市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城市的地文结构、发展周期的不一致、县城的有限增多、中世纪城市革命以及帝国晚期的城市发展。
首先,地文结构对形成地区经济和地区社会体系有着重要作用,从较小的地文区划——常常是较短的河流或支流的流域内发展,逐渐形成较大的体系,再到大的地区体系,每一个体系都与层次地文结构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不过一些大区较之于另一些大区,其内部地文结构要明确得多。
其次,在中国领土和人口增长的过程中,县级区划数目却没有随之增长,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历史从中唐以后直到帝国结束,出现了政府效率长期下降、基层行政中心职能一代比一代不断缩减的情况”。由于政府并不具备超过农业国能力的协调和管理水平,农业和商业发展也不足以支撑扩大的官僚机构,因此政府只能通过收缩基层行政职能的范围,并容许地方体系内部官僚政府的效率下降,才能维持统一国家的发展。
中世纪以来(始于八世纪下半叶,至北宋达于顶点)市场结构和城市化出现了革命般的变化:(1)放松了每县一市,市须设在县城呢个的限制;(2)官市组织衰替,终至瓦解;(3)坊市分隔制度消灭,而代之以“自由得多的街道规划,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4)有的城市在迅速扩大,城外商业郊区蓬勃发展;(5)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中小市镇”。伴随这些变革而来的是:赋税和贸易日益钱币化了;商人的人数、财富和力量增长了;社会和官府轻视商业和商人阶级的态度缓和了。这一革命可能是由于商业化的发展使得衙门进行管理越来越困难(如前所述,县城数量并没有多少增长),于是不得不放弃对商业的详细规定。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世纪时期城市革命并未完全完成,其在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即地区发展周期的不一致。另外,帝国晚期的城市化水平,比起中世纪时期可能是衰退了的,这部分是由于外贸和技术进展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减弱了,同时政府行政水平的下降也对之有消极作用。并且,中世纪的国都在地文位置和经济地位上,都比帝国晚期的南京或北京要优越得多。
因幡不白兔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导言 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
-
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
本章主要描述了中华地方晚期各地区的城市化比例及其差异,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地区城市体...
-
第二编导言:中国社会的城乡(施坚雅)
本章的重点在于区域体系及城乡连续统一体是如何结合起来的,以及不同层级在行政、经济、文化...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