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永远在线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
机器人时代可能留给我们的是更单薄的生活。机器人技术和网络连通性找到了共通之处。和社交机器人在一起时,我们是孤单的,但是收到的信号却告诉我们,我们是同在的。我们因网络连接而同在,但是我们对彼此的期待却削弱了,这让我们感到彻底的孤独。可能存在的风险是:我们开始把其他人视为实用性的客体而去接近,并且只愿意接近对方那些实用、舒适和有趣的部分。
……
青少年的独立不仅仅意味着和父母分开,也包括和同龄人分开。他们要体会友谊既是一种支持,也是一种束缚。人际关系有着复杂的多面性。网络的虚拟生活为个人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同时也让青少年难以从新的群体需求中逃脱。年轻人很自然地期待他的朋友们可以随时在线——这是一种由技术进步引发的社会契约,要求同龄人随传随在。因此,受到束缚的自我也开始习惯于此。
……
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David Riesman)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写道:美国人的自我感觉从内在转向了受人支配。人们没有坚定的内在目标,依赖伙伴寻找对其自身的肯定。如今,随身携带的手机增长了受人支配的态势。在开始有一个想法或一种感觉时,我们向别人证实,几乎是提前证实。人际交流也许是简短的,但是更多的交流大可不必。人们的需求只是希望随时可以保持联系。
……
我们被机器人所诱惑、所召唤。这些机器人就像人一样跟我们讲话。一方面,我们用拟人的方式对待无生命的事物;另一方面,我们也越来越以物化的方式对待人。
……
当网络生活变成你的游戏,就有了新的复杂因素。如果感到孤单,你可以频繁地连线,但这也会使你从周围的人群中被隔离出来。所以你回到网络上单击“下一个”你喜欢的连接。又一次,莎士比亚的成语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滋养过我的也把我消解。”
……
由于Facebook是社交生活的中心,他们能够想到的、最果断的一步就是离开Facebook。还有一些人已经厌倦了“表演”的压力。有些人说,他们发现自己是残忍的——网络生活抑制着他们健康的起居。另外一些人说,他们和自己“真正”的朋友失去了联系,每天却花费很多时间和那些“好像是朋友”的人保持联系。另外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反感Facebook的用户服务条款,条款规定Facebook拥有用户人生故事的版权。有些人相信是这个网站鼓励他们用一些肤浅的方式去评价自己和别人。他们是通过Facebook上的图片认识的,他们数字化地美化他们的照片,使他们看起来更加有吸引力。即便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写简介和编辑照片,Facebook主页仍然是被一种挑剔的冷漠气息所覆盖。
白汁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分机器人时代孤独中的新型亲密关系
“奇点”这个概念来源于有关设计制造的科幻小说。“奇点”是当机械智能超越某一个临界点的神...
-
08 永远在线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
-
结语
凯利认为,网络的连接性可以平复我们心灵最深处对孤独、失去和死亡的恐惧。这是一种令人欣喜...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